《濟陽綱目》~ 卷四十四 (1)
卷四十四 (1)
1. 治外感陽痙方
小續命湯,治剛柔二痙通用。
麻黃(去節),人參,黃芩(酒炒),芍藥(酒炒),川芎(酒洗),防己,杏仁(去皮尖炒),桂枝(淨洗),甘草(各一錢),防風,附子(炮去皮臍,各五分)
上加生薑五片,水煎服。若柔痙自汗者,去麻黃。夏間及病有熱者,減桂枝一半。冬至春初,去黃芩。
麻黃葛根湯,治剛痙無汗惡寒。
麻黃,赤芍藥(各三錢),乾葛(四錢半),豆豉(半合)
上銼作一服,加蔥白三莖,水煎稍熱服。
麻黃加獨活防風湯,治發熱無汗,反惡寒者,名曰剛痙。
麻黃(去節),桂枝(各一兩),芍藥(三兩),甘草(半兩),獨活,防風(各一兩)
上銼,每服一兩,水煎溫服。
葛根湯,治太陽病無汗,而小便反少,氣上衝胸,口噤不得語,欲作剛痙。
葛根(一錢半),麻黃(一錢),桂枝,芍藥,甘草(各七分半)
上銼,一服加生薑三片,大棗二枚,水煎服。
瓜蔞桂枝湯,治太陽病,其證備,身體強兀兀,然脈反沉遲,此為柔痙。
瓜蔞根(二兩),桂枝,芍藥(各三兩),甘草(二兩,炙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
上銼,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作三服,連飲取微汗。如汗不出,少頃以熱粥湯發之。
桂枝加川芎防風湯,治發熱自汗,而不惡寒者,名曰柔痙。
桂枝,芍藥,生薑(各一兩半),甘草,防風,川芎(各一兩),大棗(六枚)
上銼,每服二兩,水三盞,煎至一盞,溫服。
柴胡加防風湯,治汗後不解,乍靜乍燥,目直視,口噤,往來寒熱,脈弦者,少陽風痙也,此方主之。
柴胡(一兩),人參,黃芩(各五錢),半夏(六錢),防風(一兩),甘草,生薑(各六錢),棗(三個)
上銼,每服一兩,水煎溫服。
大承氣湯,治剛痙,為病胸滿口噤,大便實熱,臥不著席,腳攣急,必齘齒,此屬陽明裡證也,以此下之。(齘,音械,齒相切也。齘,齒上下相抵也)
大黃(七錢半),厚朴,枳實(各一兩),芒硝(半合)
上銼碎,以水二碗先煎枳樸二味,取汁一碗半,去渣納大黃,再煎至一碗,去渣納芒硝,更煎一二沸,溫服,以利為度。
白話文:
[治療外感引起的痙攣處方]
小續命湯,適用於剛性和柔性痙攣兩種情況。
使用麻黃(去除結節)、人參、黃芩(用酒炒過)、芍藥(用酒炒過)、川芎(用酒清洗)、防己、杏仁(去皮尖後炒過)、桂枝(清洗乾淨)、甘草(各一錢)、防風、附子(炮製後去皮和臍,各五分)。
將上述藥材加上五片生薑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如果是柔性痙攣且自汗的情況,應去掉麻黃。夏季或病中有熱症狀的,應減少一半的桂枝。冬季至春季初期,則去掉黃芩。
麻黃葛根湯,適用於剛性痙攣無汗且畏寒的狀況。
使用麻黃、赤芍藥(各三錢)、乾葛(四錢半)、豆豉(半合)。
將這些藥材混合,每次服用一份,加入三根蔥白,用水煎煮,稍微熱的時候服用。
麻黃加獨活防風湯,適用於發熱無汗,反而畏寒的情況,這種情況被稱為剛性痙攣。
使用麻黃(去節)、桂枝(各一兩)、芍藥(三兩)、甘草(半兩)、獨活、防風(各一兩)。
將這些藥材混合,每次服用一兩,用水煎煮,溫熱時服用。
葛根湯,適用於太陽病無汗,但小便反而少,氣上沖胸,口閉無法說話,可能發展成剛性痙攣的狀況。
使用葛根(一錢半)、麻黃(一錢)、桂枝、芍藥、甘草(各七分半)。
將這些藥材混合,每次服用時加入三片生薑和兩枚大棗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瓜蔞桂枝湯,適用於太陽病,症狀全面,身體僵硬,然而脈搏卻反常地緩慢,這是一種柔性痙攣。
使用瓜蔞根(二兩)、桂枝、芍藥(各三兩)、甘草(二兩,烤過)、生薑(三兩)、大棗(十二枚)。
將這些藥材混合,用九升水煎煮,煮到剩下三升,分三次服用,連續飲用直到微微出汗。如果沒有出汗,稍後可用熱粥湯促進出汗。
桂枝加川芎防風湯,適用於發熱自汗,但不畏寒的狀況,這被稱為柔性痙攣。
使用桂枝、芍藥、生薑(各一兩半)、甘草、防風、川芎(各一兩)、大棗(六枚)。
將這些藥材混合,每次服用二兩,用三盞水煎煮到剩下一盞,溫熱時服用。
柴胡加防風湯,適用於汗後病情未解,時而平靜時而焦躁,目光呆滯,口閉,時冷時熱,脈象呈弦,這是少陽風痙,這個處方適用於這種情況。
使用柴胡(一兩)、人參、黃芩(各五錢)、半夏(六錢)、防風(一兩)、甘草、生薑(各六錢)、棗(三個)。
將這些藥材混合,每次服用一兩,用水煎煮,溫熱時服用。
大承氣湯,適用於剛性痙攣,病情特徵是胸部滿悶,口閉,大便實熱,躺不下,腳部抽筋,必然齘齒,這屬於陽明裡證,可以使用這個處方進行治療。
使用大黃(七錢半)、厚朴、枳實(各一兩)、芒硝(半合)。
將這些藥材切碎,先用水煎煮厚朴和枳實兩味藥,取汁一碗半,去掉殘渣加入大黃,再煎煮到剩下一碗,去掉殘渣加入芒硝,再煎煮一二沸,溫熱時服用,以排泄為止。"齘"的讀音為"械",指的是牙齒互相摩擦,"齘"指的是牙齒上下相互抵觸。
2. 治外感陰痙方
倉公當歸湯,治賊風口噤,角弓反張,發痙無汗。
當歸,防風(各七錢半),獨活(一兩半),附子(一枚),細辛(半兩),麻黃(一兩二錢半)
上㕮咀,以酒五升,水三升,煮取三升,服一升。口不開者,格口納湯。一服當蘇,二服小汗,三服大汗。
八物白朮散,治陰痙,手足厥冷,筋脈拘急而無汗者。
白朮,麻黃(去根節),茯苓,五味子,羌活(各半兩),附子(炮),桂心(各三錢),良薑(一錢)
上銼,每服四錢,加生薑五片,水煎服。凡用麻黃宜斟酌,不可過多。
桂枝加芍藥防風防己湯,治發熱脈浮而細者,附太陰也,必腹痛,宜此方。
桂枝(一兩半),防風,防己(各一兩),芍藥(二兩),生薑(一兩半),大棗(六枚)
上銼,每服一兩,水三盞,煎至一盞半,去渣溫服。
附子防風散,治陰痙閉目合口,手足厥冷,筋脈拘急,汗出不止。
白芷,五味子(各一兩),防風,甘草,附子,乾薑,茯苓(各七錢半),柴胡(一兩半),桂心(半兩)
上為末,每服三錢,加生薑四片,水煎,溫服。
附子湯,治手足逆冷,筋脈拘急,汗出不止,項強,口噤痰湧。
附子(炮),白朮,獨活(各五分),川芎,肉桂(各三分)
上作一服,加棗一枚,水煎服。
桂心白朮湯,治陰痙手足厥冷,筋脈拘急,汗出不止。
白朮,桂心,附子(炮),防風,川芎,甘草(各等分)
上每服五錢,加薑棗水煎服。
白話文:
[治療外感引起的痙攣處方]
倉公當歸湯:用於治療因突然的風邪侵襲導致口不能言、身體僵硬如弓、痙攣且無汗的情況。
使用當歸、防風各約37.5公克,獨活約75公克,附子1顆,細辛約25公克,麻黃約50公克。將這些藥材切碎,加入五升酒和三升水一起煮,煮至剩下三升,每次服用一升。如果病人口不能開,可將藥湯灌入口中。第一劑後病情應有所改善,第二劑會開始有微汗,第三劑會有大量出汗。
八物白朮散:適用於因寒邪導致的手腳冰冷、肌肉緊繃無法伸展且無汗的情況。
使用白朮、去根節的麻黃、茯苓、五味子、羌活各約25公克,炮製的附子、桂心各約9公克,良薑約3公克。將這些藥材研磨,每次服用約16公克,加五片生薑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使用麻黃時需謹慎,不可過量。
桂枝加芍藥防風防己湯:用於治療有發燒、脈搏浮動但細弱的患者,通常伴隨腹痛,此方適用於這種情況。
使用桂枝約50公克,防風、防己各約37.5公克,芍藥約75公克,生薑約50公克,大棗六枚。將這些藥材研磨,每次服用約30公克,加三杯水,煮至剩下一杯半,去渣後溫服。
附子防風散:適用於因寒邪導致眼睛閉合、口閉、手腳冰冷、肌肉緊繃無法伸展、不停出汗的情況。
使用白芷、五味子各約50公克,防風、甘草、炮製的附子、乾薑、茯苓各約37.5公克,柴胡約75公克,桂心約25公克。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,每次服用約9公克,加四片生薑,用水煎煮後溫服。
附子湯:用於治療手腳冰冷、肌肉緊繃無法伸展、不停出汗、頸部僵硬、口閉且痰多的情況。
使用炮製的附子、白朮、獨活各約15公克,川芎、肉桂各約10公克。將這些藥材作為一次的份量,加一枚棗子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桂心白朮湯:適用於因寒邪導致的手腳冰冷、肌肉緊繃無法伸展、不停出汗的情況。
使用白朮、桂心、炮製的附子、防風、川芎、甘草各等量。每次服用約20公克,加薑棗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