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濟陽綱目》~ 卷五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)

1. 卷三十八

2. 水腫

3.

袖珍論,曰:岐伯所謂水腫,有膚脹、鼓脹、腸覃、石瘕者是也。名雖不一,皆聚水所致。故人身之脾屬土。五行論之,雖曰剋制腎水,然非土則又不能防其氾濫。水腫之疾究其所由,皆由脾土有虧,不能防制,以致腎水浸漬脾土,凝而不流,遂成此疾。其為證也,發見之初,目窠微腫,有若臥蠶才起之狀,微而至大,以手按之,則隨手而起,如裹水其內。上則喘急咳嗽,下則足膝胕腫。面目虛浮,外腎或腫,小便不利。治療之法,當辨其陰陽脈證。若陰水為病者,脈來沉遲,色多青白,不煩不渴,小便澀少而清,大府多泄。陽水為病者,脈來沉數,色多黃赤,或煩或渴,小便赤澀,大便多秘。腰已上腫者,宜發汗;腰已下腫者,宜利小便。然後實其脾土,土盛自能攝養腎水,其腫自消。虛弱者,又當溫補下元,尤宜節飲食,絕生冷,戒房事。否則愈而復作。凡腫證甚者,肌肉崩潰,足脛流水,又若唇黑,缺盆平,臍凸(陀骨切。又徒結切。音迭,高也),背平,足平。五者,是謂五臟有損,非可療之病。又有內挾七情之氣,停滯痰飲,腹滿脅脹,名為氣分,及血熱生瘡變為腫痛,名為熱腫。又當隨證施治,不可一途而取。要知此證,脈浮大者生,沉細者死。臨證宜詳審焉,須辨其陰陽而治。

蔭按:丹溪曰:《內經)云,諸氣憤郁皆屬於肺,諸濕腫滿皆屬於脾;諸腹脹大,皆屬於熱。蓋濕者,土之氣;土者,火之子。故濕每生於熱,熱氣亦能自濕者,子氣感母,濕之變也。凡病腫,皆宜以治濕為主。所挾不同,故治法亦異。《盧氏醫鏡》以水脹隸於腎肝胃,而不及脾。

又謂肺盛生水,水液妄行,而欲導腎以決去之,豈理也哉。夫脾土受病,肺為之子,焉能自盛而生水。若謂腫之水,果生於肺,金之清氣則滋長腎陰,奉行降令,為生化之源,何病腫之有。今為腫之水,乃濁腐之氣,滲透經絡,注流溪谷,灌入遂道,血亦化水,而欲藉脾土以制之,導腎氣以利之。不思脾病,則金氣衰,木寡於畏,而來侮脾,欲不病不可得矣。

治法宜清心經之火,補養脾土,全運化之職。肺氣下降,滲道開通,使敗濁之氣其稍清者,復回而為氣,為血,為津液。敗濁之甚者,在上為汗,在下為溺,以漸而分消矣。今不明言而曰制水燥水,得非白圭以鄰國為壑乎。經言腫病,因津液充郭而致,不生於肺金之盛也明矣。

又言氣拒於內,氣耗於外,責其不能滲運敗濁耳。又云開鬼門,潔淨府。鬼門,膚腠也,屬肺。淨府,膀胱也,屬腎之府,未聞有導腎氣之說。註文明言陰精耗損,腎氣果可導乎。仲景謂治濕利小便,即經中潔淨府之意。苟以清淨為腎而導之,果於經意有合乎。錢仲陽謂腎無瀉法,其可輕易導之乎?或曰:經言疏滌五臟,非導腎歟。

白話文:

《袖珍論》說:岐伯所說的「水腫」,包括膚脹、鼓脹、腸覃、石瘕等症狀。名稱雖然不同,都是體內積聚水分導致的。人體的脾臟屬土,五行學說中,脾土雖然克制腎水,但若非脾土,也無法防止腎水的氾濫。水腫病的根本原因,都是脾土虧損,不能制約腎水,導致腎水浸漬脾土,停滯不流,最終形成疾病。初期症狀,眼眶略微腫脹,像蠶寶寶剛孵出來一樣,由輕微逐漸加重,用手按壓,腫塊隨手抬起,像裡面包著水一樣。上半身則出現呼吸急促、咳嗽,下半身則足膝腫脹。臉色浮腫,外陰也可能腫脹,小便不利。治療方法,應根據陰陽脈象辨證。若為陰水導致的疾病,脈象沉遲,顏色多為青白,不煩不渴,小便澀少而清,大便次數多而稀。若為陽水導致的疾病,脈象沉數,顏色多為黃赤,或煩躁或口渴,小便赤澀,大便祕結。腰部以上腫脹者,宜用發汗的方法;腰部以下腫脹者,宜用利尿的方法。然後滋補脾土,脾土強盛就能自行調節腎水,腫脹自然消退。體虛者,還應溫補下元,尤其要注意節制飲食,避免生冷食物,戒絕房事,否則容易復發。腫脹嚴重者,肌肉潰爛,小腿流水,嘴唇發黑,鎖骨平坦,肚臍突出,背部平坦,腳部平坦,這五種情況表明五臟受損,是無法治愈的疾病。還有一些水腫是因七情鬱結,痰飲停滯,腹部脹滿,脅肋脹痛,稱為「氣分」水腫;也有些因血熱生瘡,轉變為腫痛,稱為「熱腫」。這些情況都應根據具體症狀治療,不能一概而論。總之,此病脈象浮大者為生機尚存,脈象沉細者則危在旦夕。臨證時務必仔細辨證,根據陰陽屬性施治。

蔭按語:丹溪(朱丹溪)說:《內經》說,一切氣機鬱結都屬於肺,一切濕腫滿脹都屬於脾;一切腹部脹大都屬於熱。因為濕屬土之氣;土是火的兒子。所以濕常常生於熱,熱氣也能使濕氣加重,這是子氣感應母氣,濕氣的變化。所有腫脹病,都應以治療濕邪為主,但伴隨的邪氣不同,所以治療方法也不同。《盧氏醫鏡》將水腫歸於腎、肝、胃,而忽略了脾臟。

又說肺氣盛則生水,水液亂行,而想藉助腎臟來排出水分,這豈是道理嗎?脾土受病,肺臟是其之子,怎麼能自行盛而生水呢?如果說腫脹的水分,果真產生於肺臟,金氣的清氣滋養腎陰,遵循下降的規律,為生化之源,哪會有腫脹的疾病呢?現在腫脹的水分,乃是濁腐之氣,滲透經絡,流注於四肢百骸,灌注於臟腑,血液也化為水分,而想依靠脾土來控制它,引導腎氣來利通它,卻不考慮脾臟有病,金氣就會衰弱,木氣就不再畏懼,反過來侮辱脾臟,怎麼能不生病呢?

治療方法應清瀉心經的火邪,補養脾土,使運化功能恢復正常。肺氣下降,水道通暢,使濁腐之氣稍清者,重新轉化為氣、血、津液;濁腐之氣嚴重者,則從上排出汗液,從下排出尿液,逐漸消散。現在不直接說明,而說制水、燥水,豈不是像用白圭(一種治水方法)來讓鄰國承擔水患嗎?經書說腫病,是因為津液充盈而致,而不是因為肺金盛而生的,這很清楚了。

又說氣機鬱滯於內,氣機耗散於外,是責備它不能滲透運化濁氣。又說開鬼門,潔淨府。鬼門,指的是皮膚毛孔,屬於肺。淨府,指的是膀胱,屬於腎的府臟,從未聽說過要引導腎氣的說法。註解明確指出陰精損耗,腎氣真的可以引導嗎?張仲景說治療濕邪要利小便,就是經書中潔淨府的意思。如果以清利為腎而引導它,確實符合經書的本意。錢仲陽說腎沒有瀉法,怎麼可以輕易引導它呢?有人說:經書說疏通五臟,難道不是引導腎氣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