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濟陽綱目》~ 卷五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)

1. 卷三十四

2. 五疸

3.

虞氏,曰:《內經》云,中央黃色,入通於脾。又云:諸濕腫滿,皆屬脾土。夫黃疸為病,肌肉必虛腫而色黃。蓋濕熱鬱積於脾胃之中,久而不散,故其土色形於面與肌膚也。蓋脾主肌肉,肺主皮毛。母能令子虛,母病子亦病矣。是故有諸中者,必形諸於外耳。其症有五:曰黃汗,曰黃疸,曰酒疸,曰谷疸,曰女勞疸。雖有五者之分,終無寒熱之異。丹溪曰:不必分五,同是濕熱,如𨠭曲相似。正經所謂知其要者,一言而終是也。外有傷寒熱病,陽明內實,當下而不得下,當汗而不得汗,當分利而不得分利,故使濕熱怫鬱內甚,皆能令人發黃病也。先哲制茵陳五苓散、茵陳湯、茯苓滲濕湯之類,無不應手獲效。故曰:治濕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。又曰:濕在上宜發汗,濕在下宜利小便,或二法宜並用,使上下分消其濕;則病無有不安者也。

陳無擇,曰:古方敘五疸,其實一病。黃汗者,胃屬陽明,陽明蓄熱喜自汗,汗出因入水中熱必郁,故汗黃也。其候身體腫,發熱不渴,狀如風水,汗出染衣如柏汁。黃疸者,由暴熱用冷水洗浴,熱留胃中所致。其候身面眼悉黃,小便如柏汁。谷疸者,肌黃髮熱,由大食傷胃沖郁所致。其候食則腹滿眩暈,穀食不消。酒疸者,由大醉當風入水所致,變症最多。熱毒流於清氣道中,則眼黃鼻癰。女勞疸者,由大熱交接入水,水濕入脾,因腎氣虛甚,以所勝克入,致腎氣上行,故有額黑身黃之症。其間兼渴與腹滿者,俱難治。

葉氏,曰:無擇論疸形症,雖已詳明,但云入水所致,然今之病疸者,未必盡然。皆由內之濕熱太甚,郁發於外,而為黃耳。故丹溪曰,同是濕熱,不必分五等,但要上下分消,則病無不安者。惟谷疸、女勞為難治。蓋谷疸元氣胃氣殊傷,女勞疸陰陽之氣虛竭,二者果能斷厚味,絕房欲,復得生者亦有之矣。

丹溪,曰,不必分五,同是濕熱,如𨠭曲相似。輕者小溫中丸,重者大溫中丸,熱多加黃連,濕多茵陳五苓散加食積藥。濕熱因倒胃氣,服下藥,大便下利者,參耆加山梔、茵陳、甘草。方書五疸,謂黃疸、黃腫、酒疸、谷疸、女勞疸是也。

戴氏,曰:因食積者,量其虛實下之,其餘但利小便為先。小便清利,則黃自退。或曰黃疸,倦怠,脾胃不和,食少,胃苓湯。小便赤加滑石。又曰,黃疸用芩、連、山梔、茵陳、豬苓、澤瀉、蒼朮、青皮、草龍膽等分,勞食疸加三稜、蓬朮、縮砂、陳皮、神麯治之。女勞疸加當歸、白朮。又曰,氣實人心痛,渾身發黃,用吐藥,撫芎、山梔、桔梗、茶、薑、薤汁探吐之(薤,下戒切,音械,菜也。薤,鴻薈,似韭之菜。禮月令,切蒽若薤)。

白話文:

虞氏認為,《內經》記載,中央屬黃色,與脾臟相通。又說,各種水腫脹滿都屬於脾土的病變。黃疸患者肌肉必然虛腫且顏色發黃,這是因為濕熱停滯在脾胃之中,長期不能消散,所以脾土的顏色就顯現在面部和皮膚上。因為脾主肌肉,肺主皮毛,母能使子虛弱,母病則子也生病。所以,內臟的病變一定會表現在外體。黃疸的症狀有五種:黃汗、黃疸、酒疸、谷疸、女勞疸。雖然有五種不同的名稱,但本質上沒有寒熱的區別。朱丹溪說:不必區分這五種,都是濕熱引起的,就像麴和麵一樣相似。經書中所謂“知道其要點”,一句話就能概括全部意思。如果外感傷寒熱病,陽明經實熱,應該瀉下卻不能瀉下,應該發汗卻不能發汗,應該通利卻不能通利,就會導致濕熱鬱結於內,都可能使人發黃疸。前輩們制定的茵陳五苓散、茵陳湯、茯苓滲濕湯等方劑,無不應手而愈。所以說,治療濕邪而不利小便,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又說:濕邪在上應該發汗,濕邪在下應該利小便,或者兩種方法同時使用,使上下同時消散濕邪,那麼疾病就沒有不安的了。

陳無擇認為:古代醫書記載的五種黃疸,實際上是一種疾病。黃汗是指胃屬陽明,陽明經蓄積熱邪喜歡自汗,汗液排出後接觸到冷水,熱邪就會鬱結,所以汗液發黃。症狀是身體腫脹,發熱但不渴,像浮腫一樣,汗液染濕衣物像柏樹汁一樣。黃疸是由於暴熱後用冷水洗澡,熱邪滯留在胃中引起的。症狀是身體、面部、眼睛都發黃,小便像柏樹汁一樣。谷疸是指肌肉發黃發熱,是由於過度飲食損傷脾胃、氣機鬱滯引起的。症狀是進食後腹部脹滿、頭暈,飲食不能消化。酒疸是由於大醉後吹風受寒引起的,變症最多。熱毒流入清氣通道,就會出現眼黃鼻瘡。女勞疸是由於過度房事後接觸冷水,水濕入侵脾臟,腎氣虛弱,導致腎氣上逆,所以出現額頭發黑、身體發黃的症狀。其中兼有口渴和腹脹的,都很難治療。

葉氏認為:陳無擇論述黃疸的症狀雖然已經很詳盡,但是說都是因為接觸冷水引起的,然而現在患黃疸的病人,未必都是這樣。都是由於體內濕熱過盛,鬱結發洩於外而發黃。所以朱丹溪說,都是濕熱引起的,不必區分五種,只要上下同時消散濕邪,疾病就沒有不安的了。只有谷疸、女勞疸比較難治。因為谷疸元氣和胃氣都受損傷,女勞疸陰陽之氣都耗竭,這兩種情況如果能戒除厚味,停止房事,也能痊癒。

朱丹溪說:不必區分五種,都是濕熱引起的,就像麴和麵一樣相似。輕者服用小溫中丸,重者服用大溫中丸,熱盛者加黃連,濕盛者服用茵陳五苓散加消食藥。如果濕熱導致胃氣逆亂,服用藥物後大便瀉下,就用參、耆加山梔、茵陳、甘草。醫書中記載的五種黃疸,是指黃疸、黃腫、酒疸、谷疸、女勞疸。

戴氏認為:因飲食積滯引起的,要根據虛實情況瀉下,其他情況則應先利小便。小便通利,黃疸就會自然消退。或者黃疸患者伴有倦怠、脾胃不和、食慾不振,可以用胃苓湯。如果小便赤澀,就加滑石。又說,治療黃疸可以用黃芩、黃連、山梔子、茵陳、豬苓、澤瀉、蒼朮、青皮、龍膽草等量,飲食積滯引起的黃疸加三棱、蓬朮、縮砂仁、陳皮、神麴治療。女勞疸加當歸、白朮。又說,氣實導致心痛,全身發黃,要用吐法,用川芎、山梔子、桔梗、茶葉、生薑、薤汁來催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