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濟陽綱目》~ 卷九十四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十四 (4)

1. 治大便氣秘方

紫蘇子,麻子仁

上二味不拘多少研爛,水濾取汁,煮粥食之。

白話文:

治大便不通秘方:取紫蘇子、麻仁,兩種藥材用量不限,研磨成泥狀,用水過濾取汁,然後用藥汁煮粥食用。

2. 治大便虛秘方

導滯通幽湯,治大便難,幽門不通,上衝吸門不開,噎塞不便燥秘,氣不得下,治在幽門,以辛潤之。

當歸身,升麻,桃仁泥(各一錢半),生地黃(薑汁酒炒),熟地黃(各一錢),甘草,紅花(各五分)

上作一服,水煎,食前調檳榔細末二錢,稍溫服。一方有大黃,無甘草,治結燥腹痛。加麻仁、大黃,名當歸潤燥湯。

小麻仁丸,能潤血燥,大便不通。

麻子仁,當歸,桃仁,生地黃,枳殼(各一兩)

上為末,煉蜜丸如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空心白湯下。

潤腸丸,治血枯大便閉澀。

杏仁(去皮尖,炒),枳殼(麩炒),麻仁(另研),陳皮,阿膠(蛤粉炒),防風,當歸梢(酒洗),肉蓯蓉(酒洗),桃仁(去皮尖炒,另研),生地黃(各一兩)

上為末,煉蜜丸如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空心白湯下。一方無蓯蓉以下四味。

滋腸五仁丸,治血液枯槁,大腸秘澀,傳道艱難。

桃仁,杏仁(各去皮尖,一兩),柏子仁(半兩),松子仁(一錢二分),郁李仁(炒,一錢),陳皮(四錢,另為末)

上將五仁別研為膏,入陳皮末研勻,煉蜜丸如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空心米飲下。

蓯蓉潤腸丸,治發汗過多,耗散津液,大便秘結。

肉蓯蓉(酒浸焙,二兩),沉香(另研,一兩)

上為末,用麻子仁汁打糊為丸如桐子大,每服七十丸,空心米飲下。

一方,治大便虛秘而熱。

白芍藥(一兩半),陳皮,生地黃,歸身(各一兩),條芩,甘草(各一錢)

上為末,粥丸桐子大,每服七八十丸,白湯下。

厚朴湯,治胃虛而閉,不能飲食,小便清利。

厚朴(薑汁炒,二錢六分),枳實(麩炒,一錢半),白朮(四錢),半夏(一錢八分),陳皮,甘草(炙,各二錢)

上銼作二劑,每服加生薑三片,水煎,食遠服。

白話文:

【治療大便虛祕的處方】

導滯通幽湯:適用於大便困難,幽門堵塞不通,導致上部的吸門無法開啟,食物堵塞且乾燥祕結,氣體無法下行的情況。治療應著重於幽門,使用辛香潤滑的藥材。

配方包括:當歸身、升麻、桃仁泥各1.5錢,生地黃(薑汁酒炒)、熟地黃各1錢,甘草、紅花各0.5錢。

以上藥材做成一副,用水煎煮,在飯前加入檳榔細末2錢,趁微溫服用。另一個配方包含大黃,但沒有甘草,適用於結燥腹痛。若加入麻仁和大黃,則稱為當歸潤燥湯。

小麻仁丸:能滋潤血燥,解決大便不通的問題。

配方包括:麻子仁、當歸、桃仁、生地黃、枳殼各1兩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末,加入煉蜜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子,每次服用50粒,空腹時以白開水送服。

潤腸丸:適用於因血枯導致的大便閉塞。

配方包括:杏仁(去皮尖,炒)、枳殼(麩炒)、麻仁(另研)、陳皮、阿膠(蛤粉炒)、防風、當歸梢(酒洗)、肉蓯蓉(酒洗)、桃仁(去皮尖炒,另研)、生地黃各1兩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末,加入煉蜜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子,每次服用50粒,空腹時以白開水送服。另一個配方不包含肉蓯蓉以下的四種藥材。

滋腸五仁丸:適用於血液枯竭,大腸祕結,排便困難的情況。

配方包括:桃仁、杏仁(各去皮尖)1兩,柏子仁半兩,松子仁1錢2分,郁李仁(炒)1錢,陳皮4錢(另為末)。

將五種仁類藥材分別研磨成膏狀,再加入陳皮末研勻,加入煉蜜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子,每次服用50粒,空腹時以米湯送服。

蓯蓉潤腸丸:適用於因過度出汗,損失大量體液,導致大便嚴重祕結的情況。

配方包括:肉蓯蓉(酒浸焙)2兩,沉香(另研)1兩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末,加入麻子仁汁打成糊狀,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子,每次服用70粒,空腹時以米湯送服。

一方:適用於大便虛祕且伴有熱象的情況。

配方包括:白芍藥1兩半,陳皮、生地黃、歸身各1兩,條芩、甘草各1錢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末,加入粥汁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子,每次服用70-80粒,以白開水送服。

厚朴湯:適用於胃虛閉塞,無法正常飲食,小便清利的情況。

配方包括:厚朴(薑汁炒)2錢6分,枳實(麩炒)1錢半,白朮4錢,半夏1錢8分,陳皮、甘草(炙)各2錢。

以上藥材可做兩劑,每次服用時加入3片生薑,用水煎煮,飯後一段時間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