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濟陽綱目》~ 卷九十二 (2)
卷九十二 (2)
1. 治氣分熱小便不通方
上銼,每服三錢,入燈心十莖,水煎,食前服。
五苓散,治中暑脈浮,發熱渴而小便不利。
白茯苓,豬苓,澤瀉,白朮,官桂(各等分)
上為末,每服五錢,水煎服。
茯苓湯,治胃疽,陽明積熱,食已輒飢,面色黃瘦,胃滿脅脹,小便閉澀。
赤茯苓,陳皮(去白),澤瀉,桑白皮(各三分),赤芍藥,白朮,人參,官桂(各二分),石膏(八分)
上銼,作一服,加生薑五片,水煎,溫服。病甚者,加大黃、朴硝各一錢。
茯苓戎鹽湯
茯苓(半斤),白朮(二兩),戎鹽(彈丸大,一枚)
上三味為末,白湯調下。
草蜜湯,治心腎有熱,小便不通。
生車前草搗取自然汁半鍾,入蜜一匙,調下。
一方,治小便不通。
車前子草一斤,水三升煎取一升半,分三服。
一方,治小便不通,臍下滿悶。
海金沙(一兩),臘茶(半兩)
上為末,每服三錢,生薑甘草湯調下。
白花散,治膀胱有熱,小便不通。
用朴硝不拘多少,為細末,每服二錢,空心煎茴香湯調下。
琥珀散,治老人虛人小便不通。
用琥珀為末,每服一錢,以人參、茯苓煎湯,空心調服;或煉蜜丸如桐子大,每服十丸,赤茯苓湯下。
白話文:
治氣分熱小便不通方
這個方子,每次服用三錢藥材,加入十根燈芯草,用水煎煮,飯前服用。
五苓散:治療中暑、脈搏浮快、發熱口渴且小便不利。 白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白朮、官桂(份量相同)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煎服。
茯苓湯:治療胃部腫痛(胃疽)、陽明經積熱,飯後すぐに空腹感があり、面色黃瘦、胃部飽脹、脅肋脹痛、小便閉塞。赤茯苓、陳皮(去白)、澤瀉、桑白皮(各三分)、赤芍藥、白朮、人參、官桂(各二分)、石膏(八分),將所有藥材磨碎,做成一劑藥,加入五片生薑,用水煎煮溫服。病情嚴重者,可加加大黃、朴硝各一錢。
茯苓戎鹽湯:茯苓(半斤)、白朮(二兩)、戎鹽(彈丸大小,一粒),將三味藥材磨成粉末,用白開水調服。
草蜜湯:治療心腎有熱,小便不通。取新鮮車前草搗碎取汁半碗,加入一匙蜂蜜調勻服用。
一方:治療小便不通。用一斤車前草,加三升水煎煮至一升半,分三次服用。
一方:治療小便不通,且臍下脹滿悶痛。海金沙(一兩)、臘茶(半兩),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生薑甘草湯送服。
白花散:治療膀胱有熱,小便不通。用適量朴硝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二錢,空腹時用茴香湯送服。
琥珀散:治療老人或虛弱者小便不通。將琥珀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錢,用人參、茯苓煎煮的湯水送服;或者煉製成蜜丸,如桐子般大小,每次服用十丸,用赤茯苓湯送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