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心悟雜症要義》~ 附錄 (3)

回本書目錄

附錄 (3)

1. 梁茂名《舌鑑辨正》總論

漸耗真陰,亦成絳色,而為陰虛難療矣,其初必有黃苔,醫者不知,久之內傷已甚,不能顯苔,而變絳色矣,凡陰虛火旺之病,自生者極少,多由醫家誤用補藥逼成也。不論病狀如何,見絳色則不吉。《舌鑑》舊載「總論」,引仲景云,冬傷於寒,春變為溫,至夏變為熱,故舌紅面赤;此專指溫疫於傷寒也。而紅舌各病,實非溫疫傷寒所可賅括,勿泥古以致誤!

紫舌總論

紫見全舌,臟腑皆熱極也,見於舌之某經,即某經鬱熱也。傷寒邪化火者,中時疫者,內熱薰蒸者,誤服溫補者,酒食濕滯者,皆有紫舌。有表裡實熱證,無虛寒證,若淡紫中夾別色,則亦有虛寒證。凡辨色無苔,則論舌之本色,有則憑苔之見色參之,望聞問切,以判表裡寒熱虛實之真假,雖不中,不遠矣。

餘數十年來,但知有紫色舌,未聞有紫苔舌,但見紫舌為各種熱證,未聞屬酒後傷寒,舊本專指酒後傷寒,未免拘執。

黴醬舌總論

黴醬色者,有黃赤兼黑之狀,乃臟腑本熱,而夾有宿食也。凡內熱久郁者,夾食中暑者,夾食生寒,傳太陰經者,皆有之。見此舌,不論何證何脈,皆屬裡證實熱證,無表證虛寒證,舊論謂苔薄用桂枝湯,加枳、橘、半夏,苔色厚,為土邪剋水,鮮有得愈者,皆謬說也。

藍舌總論

藍者,綠與青碧相合,猶染色之三藍也。舌見藍色,而尚能生苔者,臟腑雖傷未甚,猶可醫治,若光藍無苔者,不論何證何脈,皆屬氣血極虧,勢難延年。舊論泥於五行,謂金木相併,火土氣絕,不分有苔無苔。概云不治,亦管窺之見耳。

梁茂名者,茂名梁玉瑜特岩先生也。《舌鑑辨正》二卷,即梁氏家傳辨舌之法,秀水陶保廉輯錄。先祖以其條分縷析,言簡意賅,審證論治,塗中肯綮,錄之以備參酌。此書於清光緒間由蘭州固本書局刻印,流傳不廣,特抄為附錄,供讀者參考。

白話文:

[梁茂名《舌鑑辨正》總論]

如果真陰被逐漸耗損,舌頭也會變成絳紅色,這時就屬於陰虛,比較難以治療了。這種情況初期一定會有黃苔,但醫生如果沒有注意到,時間久了,內傷就會很嚴重,導致舌苔消失,而舌頭則變成絳紅色。凡是陰虛火旺的疾病,很少是自然發生的,大多是因為醫生誤用補藥造成的。不論是什麼病症,只要看到舌頭呈現絳紅色,就不是好現象。《舌鑑》舊版「總論」引用張仲景的說法,認為冬天受寒,春天會轉為溫熱,到了夏天會變成熱,所以舌頭會紅,臉色也會赤紅;這只是針對溫疫引起的傷寒而言。但紅舌的成因有很多,並非只有溫疫傷寒能概括,不要固執地拘泥於古籍,以免造成誤判!

紫舌總論

如果整個舌頭都是紫色,表示內臟都熱到了極點;如果紫色出現在舌頭的某個部位,表示該部位所屬的經絡有鬱熱。傷寒導致邪氣化火、得了時疫、內熱薰蒸、誤服溫補藥物、或因酒食濕滯等原因,都會出現紫舌。紫舌代表裡實熱證,沒有虛寒證。如果淡紫色中夾雜其他顏色,則可能伴有虛寒證。辨別舌色時,如果沒有舌苔,就以舌頭本身的顏色判斷;如果有舌苔,則要參考舌苔的顏色。結合望、聞、問、切四診,才能判斷表裡寒熱虛實的真假。雖然不一定百分之百準確,但也八九不離十了。

我數十年來只知道有紫色舌,沒聽過有紫色舌苔。看到的紫舌都是各種熱證,沒有聽說是酒後傷寒引起的,舊版書上專指酒後傷寒,未免太過拘泥。

黴醬舌總論

黴醬色,是指舌頭呈現黃色、紅色和黑色交雜的顏色,表示內臟本身有熱,而且夾雜著宿食。凡是內熱久鬱、夾雜著食積中暑、夾雜著食積生寒、病邪傳入太陰經等情況,都會出現黴醬舌。出現這種舌象,無論是什麼病症、什麼脈象,都屬於裡證實熱證,沒有表證虛寒證。舊的說法認為,如果舌苔薄,用桂枝湯加枳實、橘皮、半夏;如果舌苔厚,是土邪剋水,很少有能治好的。這些都是錯誤的說法。

藍舌總論

藍色,是綠色和青碧色混合而成,就像染布的三種藍色一樣。舌頭呈現藍色,而且還能長出舌苔,表示內臟雖然受損,但還不算太嚴重,還可以治療。如果舌頭光藍而且沒有舌苔,無論是什麼病症、什麼脈象,都表示氣血極度虧虛,壽命很難延長。舊的說法拘泥於五行學說,認為金木相剋,火土之氣斷絕,不論是否有舌苔,都認為是絕症,這種見解太過狹隘了。

梁茂名,就是茂名的梁玉瑜特岩先生。《舌鑑辨正》共兩卷,是梁家世代相傳的辨舌方法,由秀水的陶保廉整理記錄。先祖認為這本書條理清晰、言簡意賅、審證論治精確中肯,所以將它記錄下來,以供參考。這本書在清光緒年間由蘭州固本書局刊印,流傳不廣,特別抄錄下來作為附錄,供讀者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