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叔微

《普濟本事方》~ 卷第八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八 (1)

1. 麻黃湯

治太陽陽明合病。(方在前)

有人病傷寒脈浮而長,喘而胸滿,身熱頭痛,腰脊強,鼻乾不得臥。予曰:太陽陽明合病證。仲景法中有三證,下利者葛根湯,不下利嘔逆者加半夏,喘而胸滿者麻黃湯也,治以麻黃得解。

有人問傷寒傳入之序,自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,所傳有次第,何哉?予曰:仲景本論無說,古今亦無言者,惟龐安常謂陽主生,故太陽水傳足陽明土,土傳足少陽木,為微邪。陰主殺,故足少陽木傳足太陰土,土傳足少陰水,水傳足厥陰木,為賊邪。予以為不然。足少陰水傳足厥陰木,安得為賊邪。

蓋牽強傅會,失之穿鑿。胡不觀《素問·陰陽離合論》云:太陽根起於至陰,結於命門,名曰陰中之陽。陽明根起於厲兌,名曰陰中之陽。少陽根起於竅陰,名曰陰中之少陽。太陰根起於隱白,名曰陰中之陰。少陰根起於湧泉,名曰陰中之少陰。厥陰根起於大敦,陰之絕陽,名曰陰之絕陰。

其次序正與此合。大抵傷寒始因中風寒,得之於陰,是以只傳足經者。皆陰中之陽,陰中之陰也,不特此也。以六氣在天者考之,厥陰為初之氣,少陰為二之氣,太陰為三之氣,少陽為四之氣,陽明為五之氣,太陽為終之氣。此順也。逆而言之,太陽而後陽明,陽明而後少陽,少陽而後太陰,太陰而後少陰,少陰而後厥陰。

傷寒為病,逆而非順,故以是為序也。

白話文:

麻黃湯

治療太陽和陽明經脈同時發病的病症。(藥方之前已經提過)

有個人得了傷寒,脈象是浮而且長,呼吸急促,胸部脹滿,身體發熱,頭痛,腰背僵硬,鼻孔乾燥而無法入睡。我說:這是太陽和陽明經脈同時發病的症狀。張仲景的法則中有三種情況,腹瀉的用葛根湯,不腹瀉反而嘔吐的要加半夏,呼吸急促胸部脹滿的用麻黃湯,用麻黃湯治療就能痊癒。

有人問傷寒傳變的順序,從太陽經傳到陽明經,再到少陽經、太陰經、少陰經、厥陰經,這樣的傳變是有規律的嗎?我說: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中沒有說到這個,古今也沒有人說過這個問題。只有龐安常認為陽氣主導生長,所以太陽經的水氣傳到足陽明經的土氣,土氣傳到足少陽經的木氣,這算輕微的邪氣。陰氣主導殺伐,所以足少陽經的木氣傳到足太陰經的土氣,土氣傳到足少陰經的水氣,水氣傳到足厥陰經的木氣,這算強烈的邪氣。我認為這種說法不對。足少陰經的水氣傳到足厥陰經的木氣,怎麼能說是強烈的邪氣呢?

這都是牽強附會,穿鑿附會的說法。為什麼不看看《素問·陰陽離合論》中的說法呢?《素問》中說:太陽經的根源在至陰穴,歸結於命門穴,叫做「陰中之陽」。陽明經的根源在厲兌穴,叫做「陰中之陽」。少陽經的根源在竅陰穴,叫做「陰中之少陽」。太陰經的根源在隱白穴,叫做「陰中之陰」。少陰經的根源在湧泉穴,叫做「陰中之少陰」。厥陰經的根源在大敦穴,陰氣衰竭而陽氣消失,叫做「陰之絕陰」。

經脈傳變的順序正好與這些相符。大致來說,傷寒一開始是因為感受了風寒,從陰經開始發病,所以只在足經傳變。這都是陰經中的陽氣,和陰經中的陰氣互相影響,不僅僅是這樣,從天空中的六氣來看,厥陰是第一種氣,少陰是第二種氣,太陰是第三種氣,少陽是第四種氣,陽明是第五種氣,太陽是最後一種氣。這是順序。反過來說,太陽之後是陽明,陽明之後是少陽,少陽之後是太陰,太陰之後是少陰,少陰之後是厥陰。

傷寒這個病,是逆著氣機的,而不是順著氣機的,所以傳變的順序是這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