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普濟本事方》~ 卷第八 (2)
卷第八 (2)
1. 白虎加人參湯
石膏(四兩,杵碎,綿裹),知母(一兩半),甘草(二兩半,炙),粳米(一合半),人參(半兩,去蘆)
上銼如麻豆大,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煮至八分,米熟為度,去滓溫服。(《局方》云食後服此藥,立夏後、立秋前可服,春時及立秋後並亡血虛家並不可服)
有人病初嘔吐,俄為醫者下之,已七八日,而內外發熱。予診之曰:當用白虎加人參湯。或曰既吐復下,且重虛矣,白虎可用乎?予曰:仲景云:若吐下後七八日不解,熱結在裡,表裡俱熱者,白虎加人參湯。此正相當也。蓋始吐者,熱在胃脘而脈實。今虛而大,三投湯而愈。
仲景既稱傷寒若吐下後七八日不解,熱結在裡,表裡俱熱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又云:傷寒脈浮,發熱無汗,其表不解,不可與白虎湯。又云:傷寒脈浮滑,此以表有熱里有寒。白虎湯主之。國朝林億校正謂仲景於此表裡自瘥矣。予謂不然。大抵白虎能治傷寒中暍,表裡發熱,故前後二證,或云表裡俱熱,或云表熱裡寒,皆可服之。
中一證脈浮無汗,其表不解,全是麻黃與葛根證,安可行白虎也?林億見所稱表裡不同,便謂之差互,是亦不思之過也。
白話文:
白虎加人參湯
藥材:石膏(四兩,搗碎後用棉布包起來)、知母(一兩半)、炙甘草(二兩半)、粳米(一合半)、人參(半兩,去除蘆頭)。
將這些藥材切成綠豆大小的碎塊,每次服用五錢。用一碗半水煮至剩八分,以米熟為標準。過濾藥渣後,溫服。 (《局方》記載此藥宜在飯後服用,立夏後至立秋前可服用,春天及立秋後和失血體虛的人不宜服用。)
曾有人剛開始生病時嘔吐,後來被醫生用瀉藥治療,過了七八天後,身體內外都發熱。我診斷後認為應該使用白虎加人參湯。有人說,既然已經嘔吐又用瀉藥治療,身體應該很虛弱了,還能用白虎湯嗎?我說:張仲景說過,如果嘔吐或用瀉藥後七八天沒有好轉,熱邪積在身體內部,導致內外都發熱的,就要用白虎加人參湯。這個情況正好符合。剛開始嘔吐的時候,熱邪在胃部,脈象是強勁有力的。現在脈象虛弱而變大,服用三次湯藥就痊癒了。
張仲景提到,傷寒如果嘔吐或用瀉藥後七八天沒有好轉,熱邪積在身體內部,導致內外都發熱的,就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他又說,傷寒脈象浮在表面,發熱沒有汗,表示病邪還在表面沒有解除,不能用白虎湯。他又說,傷寒脈象浮滑,表示表面有熱、內部有寒。這種情況可以使用白虎湯。宋朝的林億校正時認為,張仲景在這裡說的表裡已經自然痊癒了。我認為不然。總的來說,白虎湯能治療傷寒中暑,以及身體內外發熱的症狀,所以無論是前面說的內外都發熱,還是後面說的表面熱、內部寒,都可以服用白虎湯。
其中有一種情況,脈象浮在表面但沒有汗,表示病邪還在表面沒有解除,這完全是應該用麻黃湯或葛根湯的情況,怎麼能用白虎湯呢?林億看到這裡說的表裡情況不同,就認為是錯誤的,這也是沒有仔細思考的過失。
2. 肉豆蔻湯
治傷寒汗後吃噫。
肉豆蔻(一個),石蓮肉(去心,炒),茴香(各一分,炒),丁香(半分,不見火),枇杷葉(五片,拭去毛,炙),人參(半兩,去蘆)
上銼細,用水四盞,生薑十片,煎二盞,去滓,空心溫服,分二服。
白話文:
此方劑用來治療傷寒病發汗後出現的噯氣症狀。
藥材包含:肉豆蔻(一個)、石蓮肉(去除內核後炒過)、茴香(各一份,炒過)、丁香(半分,不可見火)、枇杷葉(五片,擦去絨毛後炙烤過)、人參(半兩,去除蘆頭)。
將以上藥材切碎磨細,加入四碗水,以及十片生薑,煎煮至剩兩碗,去除藥渣,在空腹時溫熱服用,分兩次喝完。
3. 良薑湯
橘皮(去白),良薑(切,炒),桂枝(去皮,不見火),當歸(洗,去蘆,薄切,焙乾,秤,各一分),麻黃(去節,百沸湯泡,去黃汁,焙乾,半兩),檳榔(三個別末),甘草(一分,炙),杏仁(二十枚,去皮、尖)
上粗末,用水四盞,姜十片,棗三個,同煎至二盞,去滓,下檳榔末再煎三沸,通口服一盞。未已,再作一劑。龐老云:傷寒吃噫不止,是陰陽氣升降,欲作汗,升之不上,降之不下,故胃氣上逆,為吃噫無休止。宜此方。
白話文:
將橘皮(去除白色部分)、良薑(切片後炒過)、桂枝(去除外皮,不可火烤)、當歸(洗淨後去除根部,切薄片後烘乾,秤重,以上各取一分),麻黃(去除節點,用滾燙的開水浸泡,去除黃色汁液後烘乾,取半兩),檳榔(三個,分別磨成粉末),甘草(取一分,炙烤過),杏仁(二十枚,去除外皮和尖端)。
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,加入四碗水,生薑十片,紅棗三顆,一起煎煮至剩兩碗,去除藥渣,加入檳榔末再煎煮三次沸騰,一次服用一碗。如果症狀未緩解,再服用一劑。龐老說:傷寒病患打嗝不停,是因為陰陽之氣升降失調,想發汗卻無法順利向上發散,想下降卻又無法順利向下,導致胃氣上逆,所以才會打嗝不止。適合用這個藥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