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醫偶錄》~ 附錄 (2)

回本書目錄

附錄 (2)

1. 三 仁民

朱子云:仁者心之德,愛之理,善之長也。程子謂醫書以手足痿痹為不仁,此言最善名狀,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,莫非己也。認得為己,何所不至?彼物欲錮蔽之人,視天地萬物,與己無涉,猶四肢百骸,氣脈不相貫通矣。故博施濟眾,仁者之功用,是以君子親親而仁民,仁民而愛物也。

王軒錄先生曰:以天地之心為心,方才盡得自己心,以民物之事為事,庶幾成得一人事。徐養齋先生曰:君子處世,不論窮達,不可無仁心。若聞一夫不獲,見一物失所,自若測然不忍處,思有以濟之,但力有所限,勢有所難,則盡吾心可也。昔竇禹鈞為諫議大夫,年三十無子,夢祖父謂之曰:汝宜早修,汝不壽,且無子。

禹鉤唯諾,修省積善,同宗外姻,有喪不能舉者,為出錢葬之,前後凡二十七喪,有女貧不能嫁者,為出錢嫁之,凡二十八人,故舊相知由公活者數十家,四方賢士賴以舉火者,不可勝數,與夫還金義館,種種善事,難以枚舉。後復夢祖父曰:汝無子,壽且促,因行陰德,延壽三紀,賜五子榮顯。

公果享年八十二歲,談笑而終,子孫俱貴顯。古云:謙抑盈滿,是禍福關,仁厚刻薄,是修短關。吳文正公曰:量之寬洪者壽,心之慈祥者壽。夫子亦曰:仁者壽。故延年要訣,以仁民為第三。

白話文:

朱熹說:「仁」是源自內心的美德,是愛的原則,是善行的起點。程子提到醫學上將手腳麻痺、失去感覺稱為「不仁」,這個說法極為恰當。仁者認為天地萬物皆為一體,都與自己息息相關。如果認定這些都是自己的一部分,那麼又有什麼做不到呢?然而,那些被私慾矇蔽的人,看待天地萬物與自己毫無關係,就像身體的四肢百骸,氣脈無法互相貫通一樣。因此,廣泛施捨、救助眾人,這是仁者的功能。所以君子會先親近自己的親人,然後再進一步去愛護人民,最終擴大到所有生物。

王先生說:以天地之心為自己的心,這樣才能完全理解自己的心;以人民和萬物的事為自己的事,這樣才能真正做好一個人該做的事。徐先生說:君子在世上,無論是貧困還是富裕,都不可以沒有仁愛之心。如果聽到有人生活困難,看到有物失去其所,自己就會感到不安,想要去幫助他們,只是力量有限,有些情況難以改變,但只要盡力去做,就已經足夠了。過去,竇禹鈞擔任諫議大夫時,年僅三十卻無子嗣,夢中祖父告訴他:你應該早日修行,因為你壽命不長,而且沒有子孫。

禹鈞聽從祖父的教誨,開始反省自身並積累善行。對於同族和親戚中,有喪葬困難的人,他出錢幫忙,總共幫助了二十七場喪禮;對於貧窮無法出嫁的女孩,他也出錢幫助,總共幫助了二十八人。因此,他救活了數十個家庭,幫助了無數的賢士,做了許多善事,如還金義館等,實在難以一一列舉。後來,他又夢到祖父告訴他:你本來沒有子孫,壽命又短,但因為行善積德,得以延長壽命三十年,並且被賜予五個光耀門楣的兒子。

果然,公爵享年八十二歲,安詳地離開人世,他的子孫都享有榮華富貴。古人說:謙遜剋制自滿,是禍福的關鍵;仁厚對待他人,是決定壽命長短的關鍵。吳文正公說:心胸寬廣的人壽命長,心地善良的人壽命長。孔子也曾說過:仁者壽命長。因此,延年益壽的關鍵,以仁愛待人排在第三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