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醫偶錄》~ 卷二 (12)
卷二 (12)
1. 腎部列方
生地黃煎,治陰火盜汗。
生地,當歸,炙黃耆,麻黃根,浮小麥,炙草,黃連,黃芩,黃柏(各一錢)
水煎服。
王母桃,培補脾腎。
炒冬白朮,大熟地(各二兩),何首烏,炒巴戟,枸杞子(各一兩)
共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圓眼大,每用三四丸,飢時服。
左歸飲,壯水之劑。
熟地(五錢),山藥,枸杞(各二錢),茯苓(一錢五分),山茱萸,炙草(各一錢)
右歸飲,補命門真火不足。
熟地(五錢),山藥,枸杞,杜仲(各二錢),山茱萸,肉桂,製附子,炙甘草(各一錢)
八味地黃丸,治命門火衰。
製附子,肉桂(各一錢),大熟地(四錢),山藥,萸肉,茯苓(各一錢五分),丹皮,澤瀉(各一錢)
加味七神丸,治腎虛雞鳴泄瀉。
肉豆蔻,吳茱萸,廣木香(各一兩),蒸茯苓,補骨脂(鹽酒炒),車前子(蒸各二兩),土炒白朮(四兩)
大棗煎湯為丸,每服三錢。
滋腎丸,治下焦血熱,用此滋陰化氣。
黃柏,知母(各二兩),肉桂(一錢)
煉蜜為小丸。
六味地黃湯,八珍湯,四物湯,十全大補湯,歸脾湯,生地黃湯,全匱腎氣丸,理中湯,大承氣湯(以上諸方俱見首卷)
十補丸,萆薢分清飲(二方見心部)
奔豚丸(見肝部)
知柏八味丸(見肺部)
白話文:
【腎部列方】
-
生地黃煎:用於治療因陰虛導致的盜汗。藥材包括生地、當歸、炙黃耆、麻黃根、浮小麥、炙草、黃連、黃芩和黃柏,每種各一錢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-
王母桃:用於培養和補充脾腎。藥材有炒冬白朮、大熟地(各二兩)、何首烏、炒巴戟、枸杞子(各一兩)。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末,加入煉蜜製成丸狀,大小約為圓眼,每次服用三四丸,最好在空腹時服用。
-
左歸飲:作為滋養水分的藥方。藥材有熟地(五錢)、山藥、枸杞(各二錢)、茯苓(一錢五分)、山茱萸、炙草(各一錢)。
-
右歸飲:用於補充命門真火不足。藥材有熟地(五錢)、山藥、枸杞、杜仲(各二錢)、山茱萸、肉桂、製附子、炙甘草(各一錢)。
-
八味地黃丸:用於治療命門火衰。藥材有製附子、肉桂(各一錢)、大熟地(四錢)、山藥、萸肉、茯苓(各一錢五分)、丹皮、澤瀉(各一錢)。
-
加味七神丸:用於治療腎虛引起的雞鳴泄瀉。藥材有肉豆蔻、吳茱萸、廣木香(各一兩)、蒸茯苓、補骨脂(鹽酒炒)、車前子(蒸各二兩)、土炒白朮(四兩)。用大棗煎湯製成丸狀,每次服用三錢。
-
滋腎丸:用於治療下焦血熱,此方滋陰化氣。藥材有黃柏、知母(各二兩)、肉桂(一錢)。加入煉蜜製成小丸。
-
六味地黃湯、八珍湯、四物湯、十全大補湯、歸脾湯、生地黃湯、全匱腎氣丸、理中湯、大承氣湯(以上各方均在首卷中有詳細介紹)。
-
十補丸、萆薢分清飲(這兩個方子在心部有詳細介紹)。
-
奔豚丸(在肝部有詳細介紹)。
-
知柏八味丸(在肺部有詳細介紹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