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方集宜》~ 卷之十 (1)
卷之十 (1)
1. 卷之十
2. 外科
3. 瘡科總論
夫癰疽瘡癤者,皆緣氣血不和,喜怒不時,飲食不節,寒暑不調,使五臟六腑之氣怫鬱於內,以致陰陽乖錯,氣血凝滯而發也。夫癰疽之疾,多生於膏粱富貴之人,以其平昔所食肥膩炙爆,安生不勞,嗜欲無節,以致虛邪熱毒內攻,煎熬氣血而成也。癰者壅也,大而高起,屬乎陽六腑之氣所生也。
其脈浮數。疽者濕也,平而內發,屬乎陰五臟之氣所成也。其脈沉數。瘡者其總名也。癤者有頭小瘡也。經云:「諸痛癢瘡皆屬心火。」蓋心主血而行氣,若氣血凝滯,挾心火之熱而生癰疽之類也。夫癰發於六腑,若燎原之火,外潰肌肉。疽生於五臟,沉澀難療,若陶室之燧,內消骨髓。
癰則易療而難瘥,疽則難療而易痊。諸瘡之中,惟背疽疔瘡最為急症。其次莫如腦疽、腸癰、喉癰之類,亦其急者也。至若瘰癧、懸癰、痔漏諸瘡,其症可緩而治也。又有疥癬、臁瘡、風疳之類,其輕重緩急,自有不同也。凡人年四十以上,頭項、鬢頤、背膂、腰脅,或筋骨之上,所視不見之處,稍有瘡癤,便不可輕易待之。若怠慢以為常疾,每見從微至著,喪命者多矣。
須宜急速治之,庶幾得救。凡瘡未破,毒攻臟腑,一毫熱藥斷不可用。若已破潰,臟腑既虧,飲食不進,一毫冷藥亦不可用。此先後次第之要訣也。夫瘡有五善七惡,不可不辨。以上所論大綱,其諸症候治法,別論於後。
白話文:
瘡科總論
癰、疽、瘡、癤,都是因為氣血不和導致的。這與情緒喜怒無常、飲食不節制、忽冷忽熱等因素有關,使五臟六腑之氣鬱結於內,陰陽失調,氣血凝滯而發病。癰疽多發生於富貴之人,因為他們平時飲食肥甘厚膩,生活安逸,缺乏勞動,嗜慾無度,導致虛邪熱毒內侵,煎熬氣血而發病。
癰,指的是腫脹隆起,較大且高突,屬陽性,由六腑之氣所生,脈象浮數。疽,指的是濕邪,平坦且內部發病,屬陰性,由五臟之氣所成,脈象沉數。瘡是這些疾病的總稱。癤是指有膿頭的小瘡。經書說:「諸痛癢瘡皆屬心火。」因為心主血脈,運行氣血,若氣血凝滯,加上心火熱邪,就會產生癰疽等疾病。
癰發於六腑,像野火燎原,會潰爛肌肉;疽生於五臟,病情沉重難治,像燒製陶器的火,會內消骨髓。癰容易治療但難以痊癒,疽難以治療但容易痊癒。各種瘡瘍之中,背疽和疔瘡最為危急,其次是腦疽、腸癰、喉癰等,這些也屬於急症。至於瘰癤、懸癰、痔漏等瘡瘍,病情相對緩和,可以慢慢治療。疥癬、臁瘡、風疳等,其輕重緩急程度也不相同。
四十歲以上的人,頭頸、鬢角、下巴、背部、腰肋或筋骨等不易察覺的地方,如果出現瘡癤,都不能輕易忽視。如果怠慢,當作小病,往往會從輕微發展到嚴重,甚至危及生命。必須及時治療,才有可能痊癒。瘡瘍未破潰前,毒邪攻伐臟腑,絕對不能用熱藥;瘡瘍已破潰,臟腑受損,飲食不進,則絕對不能用冷藥。這是治療的先後順序,非常重要。瘡瘍有五種好的徵兆和七種壞的徵兆,必須分辨清楚。以上是大致的論述,具體的症狀和治療方法,將在後文中詳細闡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