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方集宜》~ 凡例八款 (1)
凡例八款 (1)
1. 卷之九
2. 痘疹門
3. 病源
魏氏曰:痘者,豆也。因象而立名也。順則形順,否則逆其為證也。根於精血之初,而成於淫火之後。男女媾精,欲因火生,火因欲熾,精血成形,而火即中乎體,待時而發。發必假乎氣血,痘症生焉。毒非氣弗領,非血弗載。使氣不盛,何能逐其毒?血不榮,何能任其毒?蓋氣血領載之功,賴於元氣。
元氣充實,則易保痊。若痘有稀稠,乃受毒之淺深,而吉凶生死於此係焉。或遇時氣之發動者,乃天地之邪氣,與人身之遺毒相感而類從也。夫小兒痘疹,雖稟受胎中三液穢毒,未有不因外感內傷相搏而成也。其始發熱,與傷風相似,於疑似之間,須當微微發表,先表散毒氣。
否則毒氣在臟而成痘瘡。所謂諸熱失治,皆成此症,由不能解毒之過也。始於外感,其發熱之初,紅點未見之前,非微汗則表不解,乃痘瘡未出,發熱壅實之時也。始於內傷,非微利則里不解,在紅點未見,裡熱壅實之際也。若正出未收之時,妄汗則成斑爛,妄下則成陷伏。
蓋解表不致於冷,調理不致於熱。冷熱稍偏,諸病從此而生焉。大抵熱則傷肺,冷則傷脾。肺主皮毛,脾主肌肉。楊氏曰:痘疹發於肌肉,陽明胃經主之。脾土一溫,胃氣隨暢,土可勝水,決無陷伏之患。張氏曰:肺主氣,痘疹氣勻則出順快。蓋血隨氣行,氣逆則滯。當於未出先急須微汗。
已出未收之際,急宜溫補,使營衛調和,氣血流暢,則無壅滯癢塌之患。此為調治之良法也。
白話文:
病源
痘瘡,如同豆子一般,名字就是根據其形狀而來。痘瘡的發展順利與否,取決於體內正氣的盛衰。痘瘡的根源在於先天精血不足,而誘發的原因則在於後天淫火(過度房事或情慾)的滋生。男女交合,慾火旺盛,導致精血凝滯成形,而此時體內蘊藏的熱邪也隨之加劇,等待時機發作。痘瘡的發作需要依靠氣血作為媒介,毒邪才能藉助氣血運行而遍佈全身。若氣虛不足,則無法驅逐毒邪;若血虛不足,則無法承載毒邪。因此,氣血的運行和充足,全賴於元氣的充盈。
元氣充沛,則更容易痊癒。痘疹的稀疏程度,反映了毒邪入侵的深淺,預後吉凶也由此而定。有些痘疹的發生,是因為受到時令邪氣的侵襲,天地間的邪氣與人體內潛藏的毒素相互感應而誘發。小兒痘疹,雖然是先天稟受母體三液(精、血、津液)中的穢濁之毒,但無一例外都是由於外感邪氣和內傷積熱相互作用而發病的。痘疹初期發熱,症狀與傷風感冒相似,處於疑似階段時,應當輕輕地發散表邪,先將體表的毒氣排出。
否則,毒邪會侵犯臟腑而形成痘瘡。各種熱證失治,都會導致痘瘡的發生,這是因為未能及時解毒所致。痘疹如果始於外感,在發熱初期,紅疹未出現之前,如果不微微出汗,則體表之邪不能排出,這是痘瘡尚未排出,發熱壅盛之時。痘疹如果始於內傷,如果不微微通便,則裡熱不能得到疏洩,這是紅疹未出現,裡熱壅盛之際。當痘疹已經長出但尚未痊癒之時,如果出汗太多則會導致痘疹潰爛,如果過度瀉下則會導致痘疹陷伏。
總之,治療痘疹,解表不能太過於寒涼,調裡不能太過於溫熱。寒熱稍有偏倚,各種病症就會由此產生。總體而言,熱邪傷肺,寒邪傷脾。肺主皮毛,脾主肌肉。楊氏認為:痘疹發生於肌肉,由陽明胃經所主。脾土溫煦,胃氣通暢,則土能克水,就不會有痘疹陷伏的危險。張氏認為:肺主氣,痘疹的氣機順暢,則痘疹的發出就順利快速。因為血液隨著氣機運行,氣機逆亂則氣血停滯。所以在痘疹未長出之前,要及時微微發汗。
痘疹已經長出但尚未痊癒之際,應當及時溫和地滋補,使營衛之氣調和,氣血運行通暢,則不會有痘疹壅滯、癢痛、凹陷等問題。這就是治療痘疹的良好方法。
4. 形證
凡小兒初病,耳冷、骫冷,手足乍溫乍涼,發熱,面赤,時嗽,時嚏,驚悸,耳後有紅赤脈縷,定是痘疹證候。急宜發表,使臟腑胎毒及外感不正之氣,盡從汗散,則痘出稀少。然表藥必在紅點未見之前也。既汗之後,身熱不退,不可便用涼藥,恐毒氣不能發也。
白話文:
凡是小孩初次生病,耳朵冰冷、頸部冰冷,手腳忽冷忽熱,發燒,臉紅,偶爾咳嗽,偶爾打噴嚏,驚悸,耳後出現紅色的細脈絡,一定是出疹子的徵兆。應立即服用發汗的藥物,讓臟腑內的胎毒和外感不正之氣,都通過汗液排出,這樣疹子就會出得稀少。但是發汗的藥物必須在紅疹出現之前服用。如果發汗之後,身體仍然發熱,不可以馬上服用涼藥,以免毒氣無法發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