丁毅

《醫方集宜》~ 凡例八款 (1)

回本書目錄

凡例八款 (1)

1. 病源

大率有痰、有風熱、有濕熱、有血虛

痛風者百節走痛,古方謂之歷節風是也。

白話文:

大致上來說,病痛的來源有痰、風熱、濕熱、以及血虛這幾種情況。

至於痛風這種會導致全身關節遊走性疼痛的疾病,古時候的醫方稱之為「歷節風」。

2. 形證

痛風者,是百節走注疼痛,或痛處作腫,或發熱,手足不能舉動,謂之歷節風是也。蓋因感受風濕之邪,鬱於經絡,入而生熱,津化為痰。治當分其上下,辨其風濕,以豁痰養血,痰自瘳矣。

白話文:

痛風這種病,是全身各個關節遊走性的疼痛,有時候痛的地方會腫起來,有時候會發熱,嚴重時手腳都不能動,這就是所謂的「歷節風」。這種病大概是因為感受到風濕的邪氣,鬱積在經絡之中,進入體內就產生熱,體內的津液就轉變成痰。治療上應該分辨病位是在上半身還是下半身,也要辨別是風邪偏盛還是濕邪偏盛,用化痰、養血的方法來治療,痰自然就會消散。

3. 脈法

風熱脈浮數;濕熱脈沉數;濕痰脈沉滑;血虛脈濡弱。

白話文:

風熱的脈象是浮在表面且跳動快速;濕熱的脈象是沉在較深處且跳動快速;濕痰的脈象是沉在較深處且滑利流暢;血虛的脈象是柔軟無力且細弱。

4. 治法

一、因風而作痛者,宜用小續命湯加減。

一、因濕而作痛者,宜用當歸拈痛湯、蒼朮復煎散。

一、因痰而作痛者,宜用二陳湯加減。

一、因血虛而作痛者,宜用四物湯加減,或當歸活血湯。

一、痛因上中下用藥。

○上部多從於風治,用風藥,川芎、防風、羌活、獨活、威靈仙之類。

○中部血虛,宜用養血活血之藥,當歸、生地黃、桃仁、乳香、紅花之類。

○下部多從於濕治,用濕藥,蒼朮、木瓜、牛膝、薏苡仁、防己之類。

一、痰飲為痛,宜用活痰順氣之藥,陳皮、南星、半夏、白芥子之類。

一、濕熱為痛,宜用酒黃芩、黃柏之類。

一、濕寒為痛,宜用官桂、附子之類。

一、肩脊痛不能回顧者,是太陽經氣鬱而不行,宜用風藥以散之,宜用防風通聖散。

一、脊痛項強,腰似折,項似拔,宜用羌活勝濕湯。

一、凡肢節痛,必須用薄桂引至疼痛之處,或用酒炒,方得入經絡。

白話文:

治療方法:

一種是因為風邪引起的疼痛,應該使用小續命湯,並根據情況加減藥材。

一種是因為濕邪引起的疼痛,應該使用當歸拈痛湯或蒼朮復煎散。

一種是因為痰引起的疼痛,應該使用二陳湯,並根據情況加減藥材。

一種是因為血虛引起的疼痛,應該使用四物湯,並根據情況加減藥材,或者使用當歸活血湯。

疼痛發生在上、中、下不同部位,用藥方法也不同:

上部疼痛多因為風邪引起,應該使用具有祛風作用的藥物,例如:川芎、防風、羌活、獨活、威靈仙等。

中部疼痛多因為血虛引起,應該使用具有養血活血作用的藥物,例如:當歸、生地黃、桃仁、乳香、紅花等。

下部疼痛多因為濕邪引起,應該使用具有祛濕作用的藥物,例如:蒼朮、木瓜、牛膝、薏苡仁、防己等。

因為痰飲引起的疼痛,應該使用具有化痰理氣作用的藥物,例如:陳皮、南星、半夏、白芥子等。

因為濕熱引起的疼痛,應該使用具有清熱燥濕作用的藥物,例如:酒黃芩、黃柏等。

因為濕寒引起的疼痛,應該使用具有溫經散寒作用的藥物,例如:官桂、附子等。

肩背疼痛,無法轉頭回顧,是因為太陽經的氣機鬱結不暢,應該使用具有疏散風邪作用的藥物來治療,建議使用防風通聖散。

脊椎疼痛,脖子僵硬,腰部像要折斷,脖子像被拔起一樣,應該使用羌活勝濕湯。

凡是四肢關節疼痛,必須使用少量桂枝來引導藥力到達疼痛部位,或者使用酒炒過的藥材,才能使藥力進入經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