丁毅

《醫方集宜》~ 凡例八款 (1)

回本書目錄

凡例八款 (1)

1. 病源

夫痰者濕土所生,津液所化。痰之在身,如水之流。貴乎順則流通而肢節活利,隨氣往來。或為風寒濕熱所感,或因七情飲食所傷,以致氣逆津化成痰。或留結於胸,或凝滯於經絡,隨氣升降,無處不到,為害百端。丹溪云:諸病生痰火,痰火生異症。若留於臟腑為飲,為嗽,為脹,為嘔,為眩暈,為癲癇,為吞酸,為嘈雜,為怔忡。

滯於經絡為疼痛,為麻木,為結核,為腫塊,為寒熱,皆是物也。嗟夫痰本生於脾胃,治當以調脾胃燥濕為先。以治之大略言:熱痰則清之,濕痰則燥之,風痰則散之,郁痰則開之,頑痰則軟之,食痰則消之。又有五飲:一曰懸飲,飲水流於脅下,咳唾則痛。二曰溢飲,飲水流於四肢,當汗不汗,身體腫痛。

三曰支飲,𩚚逆倚息,短氣難臥,其形如腫。四曰痰飲,其人素虛,腸間瀝瀝有聲。五曰留飲,背惡寒,或短氣而渴,四肢歷節痛,脅下痛引缺盆,咳嗽轉甚。此五飲為病之不同也。或有中痰若風症者,手足癱嚲,口眼歪斜,不能言語,一邊身不遂。或手足身中一點釣痛,多睡,口中流涎,亦痰候也。

不可誤用風藥。臨此者尚宜斟酌行之。

白話文:

痰這種東西,是濕土產生的,是身體的津液轉化而來的。痰在身體裡,就像水流一樣。最重要的是它能順暢流動,這樣肢體關節才會靈活,並隨著氣的運行而來去。如果受到風、寒、濕、熱的侵襲,或者因為情緒、飲食的影響,導致氣逆,津液就會轉化成痰。痰可能會停留在胸部,也可能凝滯在經絡中,隨著氣的升降,無處不到,造成各種危害。

朱丹溪說:「各種疾病都是因為痰火產生的,而痰火又會產生各種奇怪的症狀。」如果痰停留在臟腑,會造成飲水停滯、咳嗽、脹氣、嘔吐、眩暈、癲癇、吞酸、胃中嘈雜、心悸等症狀。如果痰滯留在經絡,會造成疼痛、麻木、結核、腫塊、忽冷忽熱等症狀,這些都是痰造成的。

唉,痰本來是從脾胃產生的,治療時應以調理脾胃、去除濕氣為主。從治療的大方向來說:熱痰要用清熱的方法,濕痰要用燥濕的方法,風痰要用疏散的方法,鬱痰要用疏通的方法,頑痰要用軟化的方法,食積造成的痰要用消食的方法。

另外還有五種飲證:第一種叫懸飲,水飲積聚在脅肋下方,咳嗽或吐痰時會感到疼痛。第二種叫溢飲,水飲流到四肢,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,導致身體腫痛。第三種叫支飲,呼吸急促,靠著才能呼吸,短氣難以躺臥,身體看起來像腫了一樣。第四種叫痰飲,這種人本來就虛弱,腸道裡會發出瀝瀝的聲音。第五種叫留飲,背部怕冷,或者短氣口渴,四肢關節疼痛,脅肋下方疼痛牽引到鎖骨上方,咳嗽會加重。這五種飲證發病情況不同。

還有的情況,痰會像中風一樣,導致手腳癱軟、口眼歪斜、不能說話、半邊身體不能動。或者手腳身體某一點像被釣住一樣疼痛、嗜睡、口中流口水,這些也是痰的徵兆,不能誤用治療風邪的藥物。遇到這些情況,還需要仔細斟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