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祛瘀活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祛瘀活血
祛瘀活血,又稱「去瘀生新」、「活血生新」或「化瘀行血」,是中醫治療學中的重要術語,指運用活血化瘀藥物疏通經脈、消散瘀滯,以改善血行不暢或瘀血內阻所導致的各種病症。此治法廣泛應用於內科、婦科、傷科等領域,旨在恢復氣血運行,促進組織修復與新陳代謝。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「瘀血」是病理產物,亦是致病因素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血實宜決之」,強調瘀血需以疏導化解。瘀血成因多樣,包括氣滯、寒凝、熱灼、外傷或氣虛推動無力,導致血液運行遲滯,積聚成瘀。瘀血阻絡可表現為疼痛(痛處固定、如針刺)、腫塊、面色晦暗、舌質紫暗或有瘀斑、脈澀等。
常用藥物
祛瘀活血方藥依其作用強弱與特性,可分為以下幾類:
- 活血化瘀:桃仁、紅花、川芎、丹參、益母草,擅通經散瘀,適用於經閉、痛經或跌打損傷。
- 涼血活血:丹皮、赤芍、生地,兼清血熱,用於熱入營血或血瘀兼熱象者。
- 破血消癥:三稜、莪朮、水蛭、虻蟲,力峻猛,專攻頑固瘀結或癥瘕積聚。
- 養血活血:當歸、雞血藤,化瘀同時補血,適合血虛兼瘀者。
臨床應用
- 內科:胸痹(冠心病心絞痛)以血府逐瘀湯加減;中風後遺症常用補陽還五湯益氣活血。
- 婦科:痛經、產後惡露不下,選用少腹逐瘀湯或生化湯溫經化瘀。
- 傷科:跌打損傷初期以三七、乳香、沒藥散瘀消腫。
配伍要點
祛瘀常需結合行氣(如香附、枳殼)、溫經(如桂枝、艾葉)或益氣(如黃耆)等法,以增強療效。例如,血瘀兼氣滯者,配伍柴胡、陳皮;寒凝血瘀則佐以吳茱萸、肉桂。
此治法體現中醫「通則不痛」的核心思想,通過調暢血脈,達到祛除病邪、恢復氣血和諧的目的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