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怕日羞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怕日羞明

怕日羞明為中醫眼科證名,指患者畏懼光線刺激,或見目睛疼痛、赤腫之病證。此證首載於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,屬「外障眼病」範疇,其病因病機可分虛實二端,臨床辨證需結合全身症狀與局部表現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實證

    • 多因外感風熱、肝火上炎,或脾胃積熱,氣滯經絡,火熾脾燥,導致目絡壅塞,陽氣亢盛。
    • 熱邪上攻目竅,灼傷津液,故見畏光羞明,常伴目赤腫痛、淚多黏稠、頭痛口苦等實熱之象。
    • 此類證候與「肝膽火熾」「脾胃實熱」相關,常見於天行赤眼(急性結膜炎)、角膜炎等外感熱病。
  2. 虛證

    • 多因肝腎陰虧,或肝血不足,陰虛內熱,虛火上炎,目失濡養。
    • 陰血虧虛則目睛乾澀,畏光但赤腫不顯,或僅微紅,伴眩暈耳鳴、腰膝酸軟等虛象。
    • 此類證候與「肝虛血少」「腎陰不足」相關,常見於久病體弱、勞瞻竭視(過度用眼)者。

辨證論治

  1. 實證治法

    • 清熱瀉火,佐以疏風通絡。
    • 方選《龍膽瀉肝湯》加減,若兼風熱表證,可合《銀翹散》;若脾胃積熱,可加石膏、知母以清胃火。
    • 針刺可取太陽、攢竹、合谷等穴,以瀉實熱。
  2. 虛證治法

    • 滋陰養血,柔肝明目。
    • 方選《知柏地黃湯》加減,若血虛甚者,可合《四物湯》;若肝腎精虧,可加枸杞、菊花(杞菊地黃丸意)。
    • 針刺可取肝俞、腎俞、三陰交等穴,以調補肝腎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  • 《審視瑤函》提及:「羞明怕日,有火盛畏陽光者,有血少憎燈火者」,強調虛實之辨。
  • 此證與「白睛紅赤」(結膜充血)、「黑睛生翳」(角膜病變)等症常相互兼夾,需結合五輪辨證(眼與五臟對應關係)細察病位。

怕日羞明一證,雖以眼部症狀為主,然中醫強調「從內而治」,需透過四診合參,究其根本,方能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