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拍打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拍打法

拍打法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指以虛掌或手指,依循節奏平穩拍擊體表特定部位。此法透過外力振動,刺激經絡與腧穴,以調和氣血、疏通經脈,廣泛應用於臨床治療與保健。

操作要領

  1. 手法形式:多以虛掌拍打,五指自然併攏微屈,掌心凹陷成「虛」狀,利用腕部靈活擺動帶動手掌,輕柔且節律性地叩擊。亦可配合手指指腹或指背,針對局部穴位進行點拍。
  2. 力度與節奏:力度需均勻,由輕漸重,以患者耐受為度;節奏宜緩急有序,傳統以「一輕一重」或「三輕一重」為常見模式,仿若鼓點,使氣血應和而動。
  3. 施術部位:常用於肌肉豐厚處,如肩背、腰臀及四肢,尤擅處理背部膀胱經區域,助陽氣升發。

中醫理論基礎
拍打法契合「不通則痛」之理,其效主要體現於三方面:

  • 行氣活血:透過拍打震盪,推動經氣運行,化解局部氣滯血瘀,改善麻木脹痛。《醫宗金鑒》提及「振挺法」(類似拍打)可「散瘀解凝」,即此意。
  • 鬆筋解痙:對勞損或寒凝所致的筋脈拘急,拍打能溫散寒邪、柔緩拘攣,尤適於運動後肌肉僵緊。
  • 宣肺化痰:背部屬肺之俞穴所在,輕拍可震動肺絡,促進痰液鬆動,輔助咳痰,古稱「拍背導痰法」。

古籍記載與應用
明代《名醫類案》載遊讓溪受廷杖後,太醫以燒酒浸紙貼患處,再「手拍血消」,顯見拍打能助藥力滲透,散瘀消腫。清代《小兒推拿廣意》亦錄「拍法」用於小兒驚風,鎮驚安神。

臨床配伍
常與其他手法並用,如先以揉法鬆解肌層,再施拍打以深透;或配合艾灸,以熱力引拍打之氣深入經絡。若瘀血重者,可蘸藥酒拍之,增強溫通之效。

拍打法樸實無華,然蘊含中醫「動則生陽」之旨,以簡馭繁,至今仍為外治要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