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排膿托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排膿托毒,簡稱「排托」,屬中醫外科治法中「內托法」之重要分支,專用於瘡瘍膿成未潰或毒邪壅滯之證。其核心機理在於益氣活血、托毒外透,促使膿液排出、毒邪消散,避免內陷生變。

理論基礎
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強調:「膿成不潰,氣血虛也。」中醫認為,瘡瘍膿成乃熱毒壅聚、血肉腐化所致,若正氣不足則無力托毒外透,致膿毒瀦留。此時需以「排膿托毒」法助正氣、通血脈,使膿毒得泄,瘡口易斂。

治法特點

  1. 扶正祛邪並行
    以黃芪、黨參等補益氣血,助正氣托毒;配伍穿山甲(現多以代用品替代)、皂角刺等透膿潰堅,攻邪而不傷正。
  2. 分階段用藥
    • 膿成未潰期:重用托毒透膿之品,如《外科正宗》透膿散(黃芪、當歸、川芎、穿山甲、皂角刺)。
    • 膿泄毒減期:轉以生肌長肉為主,如內補黃芪湯加減。

經典方劑舉隅

  • 托裏消毒散(《校注婦人良方》)
    組成:人參、黃芪、白朮、茯苓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金銀花、白芷、甘草。
    主治:氣血虛弱而瘡瘍難潰,或潰後膿液清稀。

臨床應用要點

此法治療癰疽發背、乳癰等瘡瘍中期,需辨明虛實。實熱壅盛者忌單用補托,當先清熱解毒;若膿毒已深陷內臟(如「內陷」危證),則需結合溫補托裏或涼血開竅等法。

與相關治法區別

  • 消法:用於瘡瘍初起未成膿,以清熱解毒、散結為主。
  • 補托法:屬內托法之一,專治正虛毒盛、瘡形平塌者,如神功內托散。

排膿托毒法體現中醫「因勢利導」之治則,透過藥物助人體自然抗病之能,達「膿出毒泄,新肉自生」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