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排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排托
排托為「排膿托毒」之簡稱,屬中醫外科治法之一,源於傳統「內托法」的範疇,主要應用於瘡瘍腫毒等外證的治療。其核心思想在於透過內服藥物,扶助正氣、促進膿毒外排,從而達到消腫潰堅、生肌收口之效。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瘡瘍的形成多因氣血壅滯、熱毒蘊結所致。若正氣不足,毒邪難以透發,則易致膿成不潰或潰後難斂。排托法結合「補益」與「透毒」雙重作用,一方面以黃芪、人參等藥補益氣血,增強機體托毒外出的能力;另一方面配伍金銀花、白芷、皁角刺等清熱解毒、透膿散結之品,促使膿液排出,加速瘡面癒合。
代表方劑
經典方劑如《外科正宗》之「透膿散」,由黃芪、當歸、川芎、皁角刺、白芷組成,具益氣活血、托毒排膿之效,適用於膿成未潰之證;若氣血虛弱明顯,可合用「托裡消毒散」,加強補托之力。此外,「仙方活命飲」亦常於初期配伍使用,以清熱解毒、活血消腫,為排托創造條件。
臨床應用
排托法並非僅限於體表瘡瘍,亦可用於內癰(如肺癰、腸癰)之治療。例如《金匱要略》中的「薏苡附子敗醬散」,即透過溫陽化濕、排膿消癰,體現內托思想。然具體用藥需辨證施治,如熱毒熾盛者宜清解為主,虛寒膿潰者則需溫補托毒。
此治法體現中醫「扶正祛邪」的整體觀,強調正氣在驅邪過程中的主導作用,為外科癰疽治療的重要原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