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排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排針

排針為中醫針灸術語,其涵義可分為兩類:

一、針刺手法之名

排針意指「出針」,即針刺完成後將針體從穴位中取出之操作。「排」有排除、去除之意,源於《素問·八正神明論》所載:「刺必中其榮,復以吸排針也。」此處強調針刺須深入榮血之分,並配合患者呼吸節奏引針而出。《類經》注解進一步闡明:「排,除去也。即候吸引針之謂。」說明排針需觀察患者吸氣時氣血向外宣散之機,順勢拔針,以減輕不適並增強療效。此手法體現中醫「因勢利導」的治療原則,與「迎隨補瀉」理論相呼應。

二、多針排列刺法

排針亦指密集排列成行的針刺技法,屬「叢刺」或「多針淺刺」範疇。此法特點為於局部病灶或經絡循行處,以數針並列刺入,針距均勻而緊湊,常用於治療範圍較廣或氣血瘀滯明顯之症,如頑固性痹證、肌筋膜疼痛等。其作用機理在於通過多點刺激,加強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之效,並可結合「齊刺」「揚刺」等古法,形成協同作用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排針(出針)手法重視「天人相應」,強調呼吸與針刺的配合,源自《內經》「候氣引針」思想;而多針排列法則體現「以針通絡」的治療策略,符合《靈樞·官針》中「多針淺刺以瀉邪」的記載。兩者雖同名異術,均以調動氣血為核心,展現針灸「通其經脈,調其血氣」的根本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