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潘採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潘採昭(生卒年不詳),字漢成,清代江蘇上海人,師承兒科名醫王永豐,得授岐黃之術,尤擅小兒科診治。其學術淵源可追溯至《顱囟經》與錢乙《小兒藥證直訣》,深諳「小兒臟腑柔弱,易虛易實」之特質,臨證注重調理脾胃氣機,用藥講究輕靈透達。

潘氏承襲王氏兒科心法,於驚風辨治別具心得。其診治遵循「急驚屬陽,慢驚屬陰」之綱領,急驚多用涼瀉鎮驚之法,如鈎藤、羚羊角之屬;慢驚則主溫補脾腎,參苓白朮散加減為常用。對於小兒疳積,強調「積為疳之母」的病理關聯,善用消導健脾並舉,如肥兒丸化裁。

在脈法方面,潘氏發展「一指三關」診法,於小兒寸口短窄處獨創輕取、重按交替之候脈技巧,能細辨「虎口三關」紋色變化與五臟病機的對應關係。其處方特點為劑量精準(常以「分」計量),佐使藥多選用芳香醒脾之品如藿香、佩蘭,以順應小兒「脾常不足」的生理特點。

著作方面,傳世有《幼科心裁》二卷,其中「驚風變證論」系統闡述驚風與溫病、痰證的鑒別要點,提出「驚從熱化,風隨痰動」的病機觀點。另載「痘疹辨疑」篇,將麻疹與天花之疹形、透發規律詳加辨析,反映清代兒科對發疹性疾病的研究深度。潘氏醫案中常見「晨服方」「暮服方」的時間醫學應用,體現「因時用藥」的治療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