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潘楫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潘楫,字碩甫,號鄧林,明代江蘇仁和人。其習醫緣起於兄長染疾,奉母命潛心鑽研醫道,後得名師指授,遂深諳岐黃之術。潘氏精研《內經》、《傷寒》等醫典,臨證辨治屢見奇效,時人譽為「鄧林醫隱」。

所著《醫燈續焰》一書,乃其畢生臨床心得之彙整。該書以「續焰」為名,寓意承續歷代醫家之薪火,內容涵蓋脈學、證治、方藥等,尤重脈診與臟腑辨證之結合。書中援引《脈經》之說,闡釋「浮沉遲數」等二十八脈象與氣血盛衰之關聯,並輔以醫案實證,展現其「脈證合參」之診療特色。

另撰有《傷寒大旨》,雖未見刊行,然據史料推測,當為闡發仲景六經辨證之作。明代傷寒學派興起,潘氏或受張璐、喻昌等大家影響,書中可能融合「三綱鼎立」之說(即太陽病分風傷衛、寒傷營、風寒兩傷營衛三類),並結合江南濕熱地域特質,調整經方配伍,反映其「因時因地制宜」之治則。

潘楫之學術承襲金元四大家遺緒,尤重朱震亨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之論,用藥常佐滋陰降火之品,如知母、黃柏等,體現明代溫補與滋陰學派交融之趨勢。其醫論雖流傳不廣,然《醫燈續焰》中「治病必求其本,本於陰陽」一語,足見其深得《內經》要旨,為晚明醫林不可忽視之人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