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潘世良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清代醫家潘世良,其生平履貫雖史料記載不詳,然所著《虛勞秘韞方解》一卷,為中醫虛勞證治之重要文獻。該書現存刻本,內容集中於虛損病機之辨析與方藥運用,反映清代醫家對虛勞證候的獨到見解。
在虛勞辨證方面,潘氏繼承《內經》「精氣奪則虛」之旨,強調五臟虛損之相互傳變,尤重脾腎二臟。其論述虛勞成因,除承襲傳統「五勞七傷」之說外,更提出「久虛必瘀」的病理觀點,暗合後世「因虛致瘀」理論。書中載方多取法李東垣補土派與朱丹溪滋陰說,如加味補中益氣湯、滋陰降火湯等,體現其調補中焦與滋養真陰並重的治療特色。
《虛勞秘韞方解》用藥特點有三:其一,重視甘溫藥與血肉有情之品並用,如人參配伍紫河車;其二,強調「補中有通」,常在補益劑中佐少量川芎、陳皮等行氣活血之品;其三,注重藥引運用,如薑棗引藥入脾,鹽湯引藥入腎。這些用藥經驗,對後世虛勞調治頗具啟發。
該書現存版本可見於部分清代醫學叢書中,其學術價值在於系統整理虛勞證治經驗,尤其對陰陽兩虛、虛中夾實等複雜證型的處置原則,補充了前人未盡之處。潘氏雖非當時顯赫醫家,但其方論對研究清代虛勞治療學的發展演變,具有不可忽視的文獻意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