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潘為縉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潘為縉,字雲師,清代天都(今安徽歙縣)人,生平事蹟記載較少,然其醫學著作《血症良方》(亦稱《血病經驗良方》)一卷,為中醫血證領域之重要文獻,現存刻本傳世。

學術背景與著作特色

潘氏所著《血症良方》專論血證,涵蓋吐血、衄血、便血、尿血等各類出血病症。清代醫家對血證的認識已趨系統化,強調「氣血同源」與「陰陽失衡」為病機核心。潘氏之方論,或承襲《黃帝內經》「陽絡傷則血外溢,陰絡傷則血內溢」之旨,並結合歷代醫家如朱丹溪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之說,側重涼血止血、滋陰降火等治法。

書中可能收錄經驗方劑,如:

  1. 清熱涼血類:黃芩、生地、牡丹皮等,針對血熱妄行之證。
  2. 化瘀止血類:三七、蒲黃,適用於瘀阻絡脈之出血。
  3. 補氣攝血類:黃耆、人參,體現「氣能攝血」理論。

歷史定位與影響

潘為縉雖名不見正史,然其專書流傳,反映清代醫家對血證的臨床細化。同期醫家如唐容川《血證論》集血病理論之大成,而潘氏著作或為地域性經驗總結,具實用性價值,可窺見當時江南醫家對血證的辨治思路。

註:中醫血證辨治需依具體病機,虛實寒熱各異,用藥亦有禁忌,然此處僅就文獻角度述其學術貢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