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潘曾沂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潘曾沂(生卒年不詳),清代醫家,江蘇吳縣人。其生平事蹟雖鮮見於史冊,然所輯《半豫莊便農藥方》一書,頗能反映其醫學造詣與濟世之心。該書以簡便實用為特色,專為農民及貧苦百姓所編,收錄諸多價廉效驗之方劑,體現中醫「簡、便、廉、驗」的臨診特色。
潘氏之學術思想,深植於中醫傳統理論體系。書中所載方藥,多遵循《內經》「治未病」原則與《傷寒論》辨證論治精神,尤重脾胃調理,符合「四季脾旺不受邪」之經旨。其用藥特點在於善用地方草藥,如紫蘇、香薷等江南常見藥材,並注重藥物炮製與配伍禁忌,展現吳門醫派重視地域特色的用藥風格。
在治法方面,《半豫莊便農藥方》涵括內外婦兒各科,尤擅長運用「汗、吐、下、和、溫、清、消、補」八法。其中對於暑濕時疫的防治,多取法吳又可《溫疫論》,強調「客邪貴乎早逐」,常用藿香、佩蘭等芳香化濁之品,體現清代溫病學派對江南醫家的影響。
該書雖為便農之作,然其組方嚴謹,如治療瘧疾之方暗合「少陽為樞」理論,治痢諸方體現「通因通用」之法,足見潘氏對《神農本草經》藥物七情和合與《本草綱目》藥性理論的嫻熟運用。書中部分方劑更融合針灸療法,如配合艾灸關元、氣海等穴以增強藥效,反映明清時期針藥並用的治療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