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成和大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成和大夫

歷史沿革
成和大夫為宋代醫官職銜,隸屬於翰林醫官院,始設於北宋政和年間(公元1111年)。其官階為從六品,屬中級醫官,地位次於保和大夫(正六品),高於成全大夫(從七品)。此職由原軍器庫使改易而來,反映宋代對醫官體系的重視與制度化。翰林醫官院為官方醫療機構,掌宮廷醫事、軍旅醫療及地方疫病防治,成和大夫即參與其中,負責診療、方藥調配及醫政管理。

職能與地位

  1. 臨床職責:成和大夫需精通內、外、婦、兒等科,尤重脈診方劑運用,遵循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等官方醫典。宋代重視「辨證論治」,其診斷需結合四診(望、聞、問、切),並依患者體質開具「湯劑」「丸散」等。
  2. 醫政參與:協助翰林醫官院統籌地方醫藥資源,如災疫時派遣醫官、監製藥材。北宋設「太醫局」培養醫學生,成和大夫或兼教學考評之職。
  3. 學術背景:宋代醫學受《黃帝內經》《傷寒雜病論》影響,成和大夫須熟稔經方與時方,並融合運氣學說(五運六氣)以應天時治病。

中醫專業關聯

  • 官制與醫學分科:宋代醫官分為「大夫」「郎」「奉御」等階,成和大夫屬「大夫」一級,反映其專業性。當時中醫分科已細化為大方脈(內科)、風科(神經疾病)、瘡腫(外科)等,成和大夫需跨科通曉。
  • 藥政管理:北宋推行「市易法」管控藥材貿易,成和大夫可能參與鑑定藥材真偽,如人參茯苓等道地藥材的選用。

文化影響
成和大夫之設,體現宋代「儒醫並重」的風氣。許多士人兼通醫理,如蘇軾曾撰《蘇沈良方》,而官醫體系亦強凋「仁術濟世」,與儒家「仁」思想相合。此職銜至南宋仍沿用,成為中醫官制史上的重要標誌。

(註:相關制度可參見《宋史·職官志》及《翰林醫官院》條目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