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潘志裘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清代醫家潘志裘,其生平籍貫雖史料未詳,然其醫學著作《不藥良方》傳世,足見其於中醫領域之造詣。該書內容體現清代民間驗方整理之特色,反映當時醫家對「簡便驗廉」治療理念的追求。

潘氏《不藥良方》屬方書類著作,其編撰特點有三:一者重視食療配伍,多取日常可得之品入藥,如薑、棗、蔥白等物,符合中醫「藥食同源」思想;二者善用外治法,載有敷貼、燻蒸等法,體現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的治療原則;三者注重臟腑調和,方劑組成多遵循「君臣佐使」配伍規律,暗合《內經》「謹守病機,各司其屬」之旨。

考其學術淵源,當受金元四大家影響尤深。書中治脾胃病多用健脾消導之品,可見李東垣「脾胃論」遺緒;治外感熱病強調透邪外出,又得劉完素「火熱論」要義。其用藥輕靈,尤重氣機升降,與清代溫病學派用藥風格頗有相通之處。

《不藥良方》所載諸方,雖云「不藥」,實則深諳藥物性味歸經之理。如治咳嗽方中多用杏仁、貝母,正合《本草備要》「杏仁下氣止咳」、「貝母潤肺化痰」之論;治風濕痹痛取羌活、獨活,亦符《湯液本草》「祛風勝濕」之說。此類配伍,皆彰顯潘氏對中藥藥性理論的嫻熟運用。

觀潘志裘之醫學成就,其價值在於保存了大量清代民間醫療經驗,為研究中醫方劑學發展史提供了重要文獻。其重視簡便療法的學術取向,對當代中醫臨床仍具啟發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