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潘宗元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清代醫家潘宗元,生平籍貫不詳,然其醫學著作《分經藥性賦》流傳後世,現存抄本與刊本,為中醫藥性理論重要文獻。該書以「分經」為綱,系統歸納藥物歸經特性,體現中醫「經絡-臟腑」用藥思想,堪稱清代藥性歌賦代表作。
《分經藥性賦》承襲《雷公藥性賦》傳統,採用四言韻文體例,按十二經絡分類藥物。如手太陰肺經列桔梗、杏仁,足陽明胃經收石膏、升麻,每味藥皆註明性味歸經,並以「其性涼/溫…其味甘/苦…」句式精要概括。此種編纂方式便於誦記,尤適初學者掌握藥物歸經要旨。
潘氏藥性理論深植於《內經》基礎,強調「藥物專入一經」與「引經報使」學說。書中特重「引經藥」運用,如柴胡引少陽、羌活引太陽,反映清代醫家對藥物定向作用的認識。其論述多與《本草綱目》歸經理論相呼應,如黃連歸心經、白芍入肝經等,體現明清時期歸經學說的成熟發展。
該書兼收並蓄,除傳統歸經外,尚融入「奇經八脈」用藥經驗。如龜板通任脈、鹿茸補督脈,顯示潘宗元對經絡系統的全面把握。書末附「十八反歌」「十九畏歌」等配伍禁忌,具備鮮明的臨床實用特色。
潘宗元雖史載有限,然《分經藥性賦》以簡馭繁的編撰智慧,對後世《藥性歌括四百味》等著作影響頗深。其將經絡辨證與藥物歸經緊密結合的學術思路,至今仍為中醫臨床用藥的重要參考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