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攀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攀睛

病名
攀睛,見於《原機啓微》,又稱「胬肉攀睛」,為中醫眼科常見病證之一。其特徵為眼白部位生長胬肉,狀如蠅翅或蟬翼,漸向黑睛(角膜)方向攀附延伸,甚者可遮蔽瞳神,影響視物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攀睛多因外感風熱邪毒,或肺脾積熱,上攻於目;或肝經鬱火,血滯絡瘀;亦可因長期曝曬、煙塵刺激,或過食辛辣炙煿,致三焦火熾,燻蒸目絡而成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熱鬱血滯」,邪熱壅滯目之白睛(結膜),氣血失和,脈絡瘀阻,日久化生胬肉。

臨床表現
初起可見眼內眥或外眥之白睛微赤,有赤脈如縷,逐漸增厚,形成三角形胬肉,尖端朝向黑睛。胬肉色多淡紅或深紅,表面可伴血絲纏繞。若胬肉肥厚赤腫,進展迅速者,多屬實熱證;若胬肉薄而色淡,生長緩慢者,則多兼氣陰不足或虛火上炎。

證型辨治

  1. 風熱壅盛證

    • 主證:胬肉初起,赤脈明顯,澀癢羞明,伴頭痛鼻塞。
    • 治法:疏風清熱,退翳明目。
    • 方藥:梔子勝奇散加減(白蒺藜、蟬蛻、穀精草、梔子等)。
  2. 脾胃實熱證

    • 主證:胬肉肥厚紅赤,口渴便秘,舌紅苔黃。
    • 治法:瀉脾清胃,涼血消胬。
    • 方藥:瀉脾除熱飲(大黃、黃芩、防風、玄參等)。
  3. 血瘀絡阻證

    • 主證:胬肉暗紅,久不消退,眼脹刺痛。
    • 治法:活血化瘀,通絡散結。
    • 方藥:歸芍紅花散(當歸、赤芍、紅花、大黃等)。
  4. 陰虛火炎證

    • 主證:胬肉淡紅,時輕時重,乾澀不適,舌紅少苔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。
    • 方藥:知柏地黃丸加減(知母、黃柏、生地、丹皮等)。

外治法
古代醫家曾以針烙、鈎割等手術去除胬肉,如《銀海精微》記載:「鈎割後,宜服涼血散血之藥。」另可配合點眼藥,如黃連膏、八寶眼藥等清熱解毒、退赤消胬。

文獻溯源
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指出:「胬肉攀睛,或先赤爛多年,肝經為風熱所衝而成。」強調肝經風熱與本病之關聯。《審視瑤函》則進一步區分「進行性胬肉」與「靜止性胬肉」,提出「血瘀者宜化,熱盛者宜清」的治療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