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攀索疊磚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攀索疊磚法
攀索疊磚法為中醫正骨手法之一,載於清代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,主要用於治療胸椎、腰椎骨折或錯位所致之脊柱凹陷、側彎等症,亦適用於閃腰岔氣等氣滯血瘀之證。此法結合器械輔助與手法調整,通過牽引、挺伸之力,使錯位之骨節復位,並促進氣血流通,消散瘀滯。
操作步驟
- 設置器械:於高處橫繫繩索,下方左右各放置三塊疊磚,患者雙足分踏磚上,雙手高攀繩索,使身體懸吊穩定。
- 分次抽磚:醫者先以手按壓患處,助手逐步抽除患者足下磚塊。初次抽一磚,令患者挺胸直身,維持片刻;再抽第二磚,進一步拉伸脊柱;最後抽第三磚,使雙足緩緩著地。此分次牽引之法,可避免驟然受力而傷及筋絡。
- 固定調養:復位後,以竹簾或繃帶纏裹腰部,保持脊柱穩定,並令患者仰臥,腰下墊枕,避免左右轉動,以利骨節歸位與氣血調和。
作用原理
- 牽引復位:通過身體自重與攀索之力,拉伸脊柱,緩解椎間壓力,使凹陷或偏歪之椎體逐漸復正。
- 舒筋散瘀:挺胸伸腰之姿可舒展背部經絡,尤以督脈及足太陽膀胱經為主,促進局部氣血運行,化解瘀血滯氣。
- 動靜結合:分次抽磚體現「漸進調整」之則,符合中醫「柔緩續筋」的理念,避免暴力正骨所致二次損傷。
適應症
- 骨傷科:胸腰椎壓縮性骨折、椎體輕度錯位、脊柱側彎。
- 筋傷科:閃挫腰痛(岔氣)、慢性腰背僵直因氣滯血瘀所致者。
中醫理論基礎
此法契合「欲合先離」的正骨原則,即先通過牽引分離錯位關節,再順勢復位。此外,《醫宗金鑒》強調「骨正筋柔」,攀索疊磚法不僅糾正骨結構,亦透過拉伸調理周圍筋絡,恢復「骨為幹,筋為剛」的生理狀態。其療效與針灸、推拿等法相通,皆以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為核心。
此術式為傳統中醫骨傷科的特色療法之一,體現古人結合器械與手法的智慧,臨床須由專業醫師辨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