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盤腸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盤腸產
盤腸產,又稱「盤腸生」,為中醫婦科名詞,首見於《張氏醫通·卷十》。此症指孕婦臨產時,腸道隨胎兒娩出而脫垂之現象,屬產科罕見急症。其名源於中醫對臟腑與產道關係之觀察,認為腸道因氣血失調或產力異常,未能固攝而外突。
病因病機
中醫理論認為,盤腸產多因以下因素所致:
- 氣血兩虛:孕婦素體虛弱,氣血不足,產時無力推動胎兒,反致中氣下陷,腸道失固。
- 產道損傷:產程過長或用力不當,損傷胞絡,牽連腸道。
- 濕熱下注:孕期飲食不節,濕熱蘊結下焦,氣機紊亂,迫腸外脫。
臨床表現
產婦分娩時,除胎兒娩出外,可見腸段脫出產門,色紅或紫暗,伴劇痛、氣短乏力,甚則面色蒼白、汗出肢冷。古籍記載此症「腸隨兒下,狀如盤曲」,故稱「盤腸」。
治法與調攝
傳統中醫主張急則治標,先以手法還納脫垂腸段,再依證調治:
- 氣虛下陷:宜補中益氣,選用補中益氣湯加減,升提固脫。
- 濕熱瘀滯:需清熱利濕,方如龍膽瀉肝湯配合活血化瘀之品。
- 外治輔助:古法以艾灸百會穴或熏蒸產門,助氣血回升。
古籍考據
《張氏醫通》未詳述治法,然清代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》提及「盤腸生乃氣血乖離,當急納腸,藥補脾肺」,強調術後調理需固護脾胃,以資化源。
此症雖罕見,但反映中醫對產科併發症之細微觀察,結合臟腑理論與外治技術,展現傳統醫學之臨床應變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