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盤腸氣釣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盤腸氣釣啼

病證名,見於《普濟方》,又稱「盤腸氣痛」,為小兒常見病症之一,多因腸腑氣機不暢,寒邪內擾,或氣血運行受阻所致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脾胃運化功能尚未健全,若飲食不節、外感寒邪,或情志失調,易導致腸道氣機壅滯,氣血運行不暢,發為盤腸氣痛。其病位主要在腸腑,與肝、脾關係密切。肝主疏泄,脾主運化,若肝氣鬱結或脾虛寒凝,均可影響腸道氣機升降,引發腹痛啼哭。

臨床表現
患兒多表現為突發性腹痛,哭鬧不安,面色青白,四肢蜷曲,甚則嘔吐、腹脹,或見腸鳴漉漉。其特點為疼痛陣發,時作時止,按之腹軟,無明顯包塊。因小兒無法言語表達,故以啼哭為主要表現,故稱「釣啼」。

辨證分型

  1. 寒凝氣滯型:腹痛遇寒加重,得溫則減,舌淡苔白,指紋青紫。
  2. 肝氣犯脾型:腹痛兼見煩躁易怒,噯氣頻作,舌紅苔薄黃,指紋紫滯。
  3. 脾虛氣弱型:腹痛綿綿,喜按喜暖,面色萎黃,食少便溏,舌淡苔白,指紋淡紅。

治療原則
以調暢氣機、溫散寒邪、疏肝理脾為主,可根據證型選用方藥。如寒凝氣滯者,可用良附丸加減;肝氣犯脾者,可用柴胡疏肝散;脾虛氣弱者,可用香砂六君子湯。外治法如艾灸神闕、中脘等穴,或推拿按摩腹部,亦有助於緩解症狀。

古籍參考
《普濟方》記載此症與腸腑氣機不調相關,後世醫家進一步闡明其與肝脾功能失調之聯繫,並發展出相應治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