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盤腸氣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盤腸氣痛
病證名,見於《嬰童百問》,又稱「盤腸痛」或「腸痛」。此症多發於小兒,臨床表現為腹部劇痛,患兒曲腰啼哭不止,拒乳,面色青白,雙眉緊鎖,大便溏瀉且色青,額上冷汗淋漓。其病因主要與小兒脾氣虛弱,外感寒邪或風冷之氣,邪氣搏結於腸間,導致氣機阻滯有關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脾常不足,易受外邪侵襲。寒性收引,風冷之邪客於腸道,致使經脈拘急,氣血運行不暢,不通則痛。此外,若小兒飲食不節,脾胃運化失司,中焦氣機升降失常,亦可加重氣滯腹痛之症。
辨證要點
- 寒凝氣滯:腹痛陣發,遇寒加劇,得溫稍緩,舌淡苔白,指紋青紫。
- 脾虛夾寒:腹痛綿綿,面色萎黃,神疲乏力,大便溏薄,舌質淡胖。
治療原則
以溫運脾陽、行氣止痛為主,佐以散寒通絡。
常用方藥
- 金鈴子散(《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》):
組成:金鈴子(川楝子)、延胡索。
功效:疏肝泄熱,行氣止痛,適用於氣鬱化火之腹痛。 - 沉香降氣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
組成:沉香、香附、砂仁、甘草等。
功效:降氣寬中,溫中止痛,適用於寒凝氣滯之證。
隨證加減
- 若寒邪較重,可加乾薑、吳茱萸以增強溫中散寒之效。
- 兼有食積者,酌加山楂、神麴以消食導滯。
- 脾虛明顯者,配伍黨參、白朮以健脾益氣。
外治法
可配合艾灸或熱敷神闕(肚臍)、中脘等穴位,以溫通經絡、緩解疼痛。
古籍參考
《幼科發揮》提及:「小兒腹痛,多因寒客腸胃,氣機不利。」強調溫散寒邪、調暢氣機為治療關鍵。此症與現代醫學所稱「腸痙攣」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治療著重於整體辨證,調和臟腑氣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