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盤腸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盤腸痧

盤腸痧為中醫痧證之一,其病機主要因痧毒內蘊,盤踞腸胃,導致氣機阻滯、經絡不通。臨床表現雖有不同分型,然皆與痧毒肆虐、氣血逆亂相關。以下分述其證候特點及相關理論。

病因病機

痧毒多因外感穢濁之氣,或內傷飲食積滯,致使邪毒鬱結於腸胃。此毒邪性烈,易阻滯氣血運行,使經脈拘急,臟腑失和。若痧毒盤旋於腸道,可致氣機升降失常,甚則閉塞不通,形成「緊痧」或「絞腸痧」之危候。

證型與臨床表現

  1. 緊痧(痧毒盤轉腸胃)

    • 特點:痧毒深伏,雖無明顯疼痛,然患者自覺腹中纏繞不適,苦楚難名,甚則煩躁悶亂,面色青慘,脈象沉伏或緊促。
    • 古籍論述:《痧脹玉衡》提及:「痧毒肆行,盤轉腸胃,雖不痛不疼,苦楚萬狀,命在須臾。」此類證候病情急重,若不速治,易致陰陽離決。
  2. 絞腸痧(心腹絞痛為主)

    • 特點:痧毒攻衝,腸胃經脈攣急,發為劇烈腹痛。其痛或如刀割錐刺,或如繩索絞轉,腹壁板硬拒按,伴嘔吐、肢冷,甚則昏厥。
    • 古籍論述:《痧證匯要》描述:「心腹絞痛,大痛,或如板硬,或如繩轉,或如筋吊,或如錐觸,或如刀割,痛極難忍。」此屬痧毒壅塞,氣血閉阻之危象。

相關痧證辨析

  • 緊痧:以痧毒內伏、氣機窒塞為特徵,雖痛感不顯,然全身症狀險惡。
  • 絞腸痧:以經脈拘急、劇痛欲絕為主,屬痧毒暴發之候。二者雖同屬盤腸痧範疇,然病勢深淺有異,治法亦須區別。

中醫治療原則

傳統治法注重「開泄痧毒、調暢氣機」,常用刮痧、刺絡放血等外治法,配合內服芳香化濁、行氣活血之方藥,如藿香正氣散、玉樞丹等加減。若屬絞腸痧之急症,則需速刺十宣、委中穴泄毒,並投以急救驗方。

(註:本文所述皆基於中醫古籍及理論,臨床辨證須結合具體脈症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