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盤腸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盤腸生

概念溯源

盤腸生,又稱推腸生、蟠腸生、盤腸獻花、盤腸產、催腸生,為中醫婦產科專有名詞,首見於清代張璐所著《張氏醫通》卷十。此症描述產婦在分娩過程中出現直腸脫垂之特殊現象,屬古代醫家對產科併發症的觀察記錄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理論認為,盤腸生之發生與產母氣虛體質密切相關。其核心病機可歸納為:

  1. 氣虛下陷:產婦素體脾肺氣虛,中氣不足,固攝無力
  2. 氣血下注:臨產時用力怒掙,全身氣血下趨產門
  3. 腸系鬆弛:氣虛失固,大腸脂膜鬆弛,隨胎兒娩出而脫出

《婦科秘蘭》指出此症特徵為「臨產肚腸先出,然後產子」,形象描述分娩過程中直腸先於胎兒脫出之異常現象。

臨床表現

盤腸生主要表現為:

  • 分娩過程中直腸黏膜或全層脫出產門
  • 胎兒娩出後脫出腸段未能自行回納
  • 伴隨產後氣虛症狀如面色蒼白、神疲乏力等

古籍記載與治療

宋代陳選《婦科秘蘭》記載外治法: 「以蓖麻子十四粒去殼研如膏,貼產母頭頂,腸收即忙拭去」

此療法體現中醫「上病下取,下病上治」的整體觀念,利用蓖麻子升提之性,通過頭頂穴位(如百會穴)刺激,達到升陽舉陷之效。

現代對應與理解

從現代醫學角度,盤腸生相當於:

  • 產時直腸脫垂
  • 可能合併子宮脫垂或陰道壁膨出

中醫認為此症與「脫肛」病機相似,均屬中氣下陷範疇,但發生於特殊生理時期(分娩過程),病情更為急重。

證型辨析

盤腸生主要證型為:

  • 氣虛下陷證:產時用力過度,氣隨血脫,臟器失固
  • 氣血兩虛證:素體虛弱,分娩耗氣傷血,固攝無權

相關理論延伸

此症涉及中醫「氣」的固攝功能理論,與下列概念相關:

  1. 脾主升清功能失調
  2. 肺主氣功能不足
  3. 衝任二脈氣血虧虛
  4. 督脈陽氣不升

《黃帝內經》「下者舉之」的治療原則,為此症治療提供理論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