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成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成骨

1. 經外穴名
成骨為中醫針灸學中的經外奇穴,首見於《素問·刺腰痛篇》。該篇記載:「少陽令人腰痛,如以針刺其皮中,循循然不可以俯仰,不可以顧,刺少陽成骨之端出血,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,夏無見血。」指出成骨位於膝部外側,為股骨外上髁的突出部位。

近代《針灸經外奇穴圖譜》將其列為經外穴,定位於膝關節腓側,股骨外上髁最高點處。此穴主治腰痛、鸛口疽(臀部癰疽)、坐馬癰(會陰部癰腫)等病症。臨床操作時,多以淺刺出血為法,尤適用於少陽經氣鬱滯所致的腰痛,可疏通經絡、散瘀止痛。

2. 骨名
成骨亦為中醫解剖名詞,又稱「骭骨」,即現代解剖學中的脛骨。《黃帝內經》多處提及此骨,如《靈樞·經脈》論足陽明胃經時提到「下膝臏中,下循骭外廉」,其中「骭」即指脛骨。成骨(脛骨)與腓骨並列,構成小腿的主要支撐結構,其生理功能與肝腎二臟密切相關。

中醫認為,腎主骨生髓,肝主筋而束骨,故成骨的強健與否,反映肝腎精氣的盛衰。若肝腎不足,可致成骨痿弱,出現小腿無力、疼痛等症;反之,外傷或寒濕侵襲成骨,亦可能影響肝腎氣血運行,需通過調理經絡或滋補肝腎以治本。

中醫理論延伸
成骨在針灸與骨傷科中具重要意義。其穴位特性與足少陽膽經相聯,刺之可調節少陽樞機,緩解腰腿氣血瘀滯;而作為骨骼,其病變常與「骨痺」「痿證」相關,治法上除局部取穴外,亦重視補益肝腎、強筋壯骨,如配合藥物(如杜仲、牛膝)或艾灸(如懸鐘穴)以固本培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