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盤腸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盤腸癰

病名

  1. 膿潰臍漏之證
    指腸癰化膿後,膿液自臍部外溢者。見於《張氏醫通·卷七》,屬「臍腸漏」範疇。此證多因腸癰久潰不斂,毒邪穿透腹壁,形成竇道。古代醫家認為需以手術切開排膿,配合藥線引流,後期以生肌收口之劑調治。
  2. 臟腑積熱發癰
    據清抄本《外科或問》記載,此病因臟腑積熱下注大、小腸,或誤食死畜腐肉,毒邪蘊結於左腹腸下所致。初起局部紅腫如粟,漸擴至杯盤大小,屬「外癰」範疇。治法以《外科正宗》活命飲(金銀花、當歸、陳皮等)為主方,佐以柴胡勝金丹(柴胡、黃芩、赤芍等)疏肝清熱、解毒散結。若膿成未潰,可配合針刺或藥貼引流。

中醫病機與辨證

  • 病因:飲食不節、濕熱內蘊,或外感毒邪,致氣血壅滯於腸腑。
  • 病位:大、小腸與腹部皮肉之間,屬「腸癰」變證或外癰範疇。
  • 證候特點:紅腫焮痛、拒按,伴發熱煩渴,脈洪數;若膿成則按之濡軟,潰後流黃稠膿液。

古籍參考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提及腸癰與外癰之別,強調「熱毒聚腸」為本;《瘍醫大全》則載有類似案例,以托裡透膿為治則。盤腸癰若遷延失治,可轉為「內陷」危候,故早期清熱解毒、活血消癰為關鍵。

(註:本文基於中醫古籍及理論整理,未涉及現代醫學診療建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