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盤腸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盤腸痔

盤腸痔為中醫痔瘡病名之一,指痔核環繞直腸內壁而生,形如盤聚,故稱「盤腸」。此病首載於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七,屬肛腸科常見證候,多因氣血虛損、濕熱蘊結大腸,致使經絡阻滯,瘀毒內聚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血虛損:勞倦過度或久病體弱,中氣下陷,腸道失固,痔核隨之脫出。
  2. 濕熱下注:飲食不節,嗜食辛辣厚味,濕熱內生,下迫大腸,氣血壅滯,發為腫痛潰膿。
  3. 瘀毒結聚:濕熱久蘊,化毒成瘀,痔核環生,纏繞腸壁,甚則蔓延至陰部,腫脹難消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痔核特徵:直腸脫出約二三寸,痔核大小如棉子,環聚成片,觸之質硬。
  • 局部症狀:肛周紅腫熱痛,潰後流膿,反覆發作;嚴重者陰部亦腫脹,行動受限。
  • 誘發因素:每因勞累、久站久坐或飲食不當而加重。

治療方法

內治

以清熱利濕、涼血排膿為主,輔以調補氣血:

  • 金蚣丸:清熱解毒,散瘀消腫,適用於濕熱壅盛之證。
  • 中九丸:活血化瘀,通絡止痛,針對痔核瘀阻、疼痛明顯者。
  • 辨證加減:若氣虛下陷,可佐以補中益氣湯;血熱甚者,加牡丹皮、赤芍涼血。

外治

  • 麻涼膏:外敷患處,能清熱消腫、緩解疼痛,尤適於急性發作期。
  • 熏洗法:以五倍子、苦參、黃柏煎湯熏洗,收斂止血、燥濕解毒。

鑑別與相關病證

盤腸痔與其他痔證(如翻花痔、懸珠痔)有別,其特點在於痔核環繞腸壁,病程纏綿。古籍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痔雖分二十四種,總不外醉飽入房,筋脈橫解,熱毒乘虛下注。」故治療時需結合整體辨證,不可僅拘於局部。

(註:本文所述方藥需於中醫師辨證指導下使用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