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盤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盤法
一、針灸學之盤法
盤法為中醫針刺手法之一,屬行針輔助手法範疇,指醫者進針後手持針柄,於穴位內作輕柔環形盤轉搖動之術式。此法首載於元代《針經指南》,其文曰:「盤者,如針腹部,於穴內輕盤搖轉而已。」明代《針灸問對》進一步闡述其操作規範與補瀉區分,謂:「其盤法如循環之狀,每次盤時,各須運轉五次,左盤按針為補,右盤提針為瀉。」
操作特點
- 形制要求:以針身為軸心,於皮下淺層作水平面環形運動,幅度宜小(通常不超過180度),動作需輕緩勻和。
- 部位選擇:尤適用於腹部、臀部等肌肉豐厚處穴位,因此處組織鬆軟,利於施術。
- 得氣效應:通過機械刺激促進經氣流通,有助於激發針感,適用於針下氣至遲緩者。
補瀉辨用
- 補法:左向盤轉(逆時針)配合下按針體,具溫養經氣之效。
- 瀉法:右向盤轉(順時針)配合上提針柄,具疏泄壅滯之功。
此說法源自《針灸問對》「左盤按針為補,右盤提針為瀉」之論,體現中醫「左右陰陽」理論在針術中的應用。
二、推拿學之盤法
在推拿領域,盤法屬搖法之變式,特指對關節作大範圍環轉搖動的手法,常見於四肢關節及腰部操作。
技術要領
- 運動幅度:較常規搖法更為舒展,需帶動肢體作360度迴旋運動。
- 操作範例:
- 肩關節盤法:握患者腕部,以肩為軸心作劃圓式搖轉,適用於肩凝症。
- 腰部盤法:患者側臥,施術者一手按肩、一手推髖,作相反方向扭轉,用於腰椎小關節錯縫。
作用機理
通過大幅度牽拉與旋扭,可松解經筋黏連、調整骨節錯位,符合《醫宗金鑒》「動則通,通則不痛」之旨。
學術淵源
盤法之雙重內涵(針術與推拿)體現中醫「異法同源」的治療思想。其針術應用強調「以柔致氣」,與《內經》「徐而和」的刺法原則相合;推拿應用則承襲《引書》導引術中的「搖筋骨」傳統,二者皆以環轉運動為核心,展現手法醫學的共性特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