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盤肛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盤肛癰
病名:盤肛癰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肛癰之一種,特徵為肛門周圍紅腫熱痛,並形成多處潰膿竇口,病情較為複雜。《醫門補要·卷中》記載:「肛門四周紅腫作痛……每易成漏,有數處潰開者盤肛癰。」此病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之「肛門周圍膿腫」,但中醫更強調其局部病變的擴散性與纏綿難癒之特點。
病因病機:
中醫認為,盤肛癰多因濕熱下注、氣血壅滯所致。飲食不節(如過食辛辣厚味)、外感邪毒,或情志失調導致臟腑功能失和,濕熱蘊結於肛門,腐肉成膿。若正氣不足,毒邪深竄,則膿腫可向周圍組織蔓延,形成多處潰破,甚至演變為「肛漏」(肛瘻)。
臨床表現:
- 局部症狀:肛周紅腫灼熱,疼痛劇烈,坐臥不安,潰後膿液黃稠,可有多個外口,膿出後疼痛稍緩,但易反覆發作。
- 全身症狀:或伴發熱、口苦、小便短赤、大便祕結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等濕熱證候。
辨證論治:
- 濕熱蘊結證:
- 治法:清熱解毒,利濕排膿。
- 方藥: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,常用黃連、黃芩、梔子、金銀花、蒲公英等。若便秘加大黃、芒硝;腫甚加赤芍、丹皮。
- 氣血兩虛證(久病不癒):
- 治法:托毒生肌,補益氣血。
- 方藥:托裏消毒散加減,選用黃耆、當歸、川芎、白朮等。
外治法:
- 初起未潰:可用金黃散或玉露散外敷,以清熱消腫。
- 膿成已潰:切開排膿後,以九一丹或五五丹提膿祛腐,後期改用生肌散收口。
相關病證:
盤肛癰若失治誤治,膿毒旁竄,可形成複雜性肛漏,或反覆發作耗傷氣血,故早期清解濕熱為關鍵。其證治可參考「肛癰」,但需注意盤肛癰多處潰膿之特點,治療上更重通絡透膿與防其成漏。
(按:中醫強調「治未病」,凡肛周腫痛初起即應及早就治,避免盤肛癰惡化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