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盤根牙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盤根牙癰

盤根牙癰,又稱「骨槽風」,為中醫口腔疾患之一,屬癰疽範疇。其名「盤根」,意指病邪深伏牙根,纏結難解;「牙癰」則明確病位在齒齦,以腫痛潰爛為主要特徵。此症多因風火邪毒上攻,或陰虛火炎,灼傷牙齦及骨,致牙根腐壞,甚則齒骨俱脫,纏綿難癒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火搏結: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齒齦,若過食辛辣厚味,胃火熾盛,復感風熱邪毒,火毒循經上炎,結聚牙床,腐肉敗骨而成。
  2. 陰虛火炎:腎主骨,齒為骨之餘。若腎陰虧虛,虛火上灼,牙齦失養,久則化腐成膿,蝕及牙槽骨。
  3. 氣血瘀滯:情志不暢或外傷損絡,致氣滯血瘀,經絡阻塞,瘀熱互結,發為牙癰。

臨床表現
初起牙齦腫脹堅硬,疼痛劇烈,連及頰腮,咀嚼困難;繼而牙根鬆動,齦肉潰破,流溢臭膿;日久則牙槽骨暴露,牙齒脫落,甚或頜骨壞死,形成瘻管,膿水淋漓。可伴發熱、口乾、便秘等全身症狀。

證型辨治

  1. 胃火熾盛證:牙齦紅腫高突,疼痛拒按,煩渴引冷,舌紅苔黃,脈洪數。治宜清胃瀉火、解毒消腫,方用清胃散黃連解毒湯加減。
  2. 陰虛火旺證:牙齦暗紅微腫,疼痛綿綿,午後加重,顴紅咽乾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治宜滋陰降火,方選知柏地黃丸佐以活血排膿之品。
  3. 氣血兩虛證:潰口日久不斂,膿水清稀,面色萎黃,舌淡脈弱。治宜益氣養血、托毒生肌,方用托裡消毒散加減。

外治輔法

  • 漱口方:黃連、金銀花、甘草煎湯漱口,清熱解毒。
  • 敷藥:初期可外敷如意金黃散;潰後用生肌玉紅膏促瘡口癒合。
  • 針灸:取合谷、頰車、下關等穴,瀉法為主,疏泄陽明經熱。

此症與西醫「化膿性頜骨骨髓炎」或「牙周病繼發感染」相似,然中醫從整體辨證,強調調和臟腑、標本兼治,以祛除病根為要。歷代醫籍如《外科正宗》載其治法,謂「早消為上,遲則氣血冰凝,毒根深結」,可見及早干預之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