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盤臍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盤臍痧
病名,屬痧證之一,以臍部周圍盤旋作痛為主要特徵。此證多因外感邪氣內侵,或飲食不節、氣機逆亂,導致腎經氣血受阻,邪鬱臍腹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臍為「神闕」穴所在,與腎經、任脈密切相關。若外感穢濁之邪,或內傷飲食,致使氣血壅滯,經絡不通,則邪氣盤踞臍周,發為「盤臍痧」。其痛特點為「悠悠作痛」,時輕時重,纏綿難解,乃氣滯血瘀之象。

臨床表現

  1. 主症:臍上或臍周隱隱作痛,痛勢盤旋,時發時止。
  2. 兼症:或伴腹脹、噯氣、惡心,甚則面色青暗,四肢乏力。
  3. 舌脈:舌苔多白膩或薄黃,脈象弦緊或沉澀。

外治法

  1. 刮痧:以香油為介質,刮拭羶中(寬胸理氣)、中庭(和胃降逆)、中脘(健脾化滯)等穴,疏通氣機。
  2. 針刺:取中魁(治反胃吐逆)、小骨空(調氣止痛)等穴,以三棱針點刺出血,泄邪通絡。

內服方藥

治宜行氣化滯、祛邪通絡,常用藥物如下:

  • 砂仁:醒脾和胃,化濕行滯。
  • 檳榔:破氣消積,下氣除脹。
  • 蘆粟梗(即高粱稈):利濕消腫,和中止痛。
  • 藿香:芳香化濁,解表祛邪。
  • 木通:通利血脈,導濕下行。
  • 燈心:清心降火,利水滲濕。

辨證要點

此證需與寒疝腹痛腸癰等鑑別:

  • 寒疝:痛引陰囊,得溫則減。
  • 腸癰:痛處固定,拒按,伴發熱。
    盤臍痧之痛則以「遊走盤旋」為特徵,且多與痧毒內蘊相關。

補充說明

古籍《七十二種痧證救治法》提及此證屬「腎經受邪」,然臨床亦常見肝脾氣滯濕熱內蘊所致者,故用藥當隨證加減。若兼熱象,可佐黃芩、梔子;若寒凝,加吳茱萸、肉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