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盤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盤疝

病名
盤疝為中醫病證名,指疼痛發作於臍旁部位的疝病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二十:「腹中痛在臍旁,名曰盤痧。」其病位在腹部臍周,屬「疝病」範疇,與寒邪凝滯、氣機不暢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寒邪內侵:外感寒邪或內生寒濕,客於臍腹,寒性收引,致經脈拘急,氣血凝滯,不通則痛。
  2. 氣滯不舒:情志失調或飲食不節,導致肝脾氣機鬱滯,升降失常,氣阻絡痹而發為臍旁疼痛。
  3. 陽氣虛弱:素體脾腎陽虛,溫運無力,陰寒內生,寒凝氣結而發病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臍周或臍旁陣發性絞痛,痛處固定,遇寒加劇,得溫稍緩。
  • 兼症:或見腹脹、腸鳴、矢氣不暢,甚則面色蒼白、肢冷。
  • 舌脈:舌淡苔白,脈沉弦或緊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溫中散寒:針對寒邪為主者,宜溫通散寒,方用芍藥甘草湯加肉桂、香附
    • 芍藥、甘草緩急止痛;
    • 肉桂溫腎陽、散寒凝;
    • 香附疏肝理氣,解鬱止痛。
  2. 理氣止痛:若氣滯明顯,可合用天台烏藥散(烏藥、木香、小茴香等),以行氣疏肝、散寒止痛。
  3. 補益陽氣:若屬虛寒,可加附子、乾薑溫補脾腎,或選當歸四逆湯加減。
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疝病多因寒氣攻衝,或氣血瘀阻。」盤疝之治,除藥物外,亦可配合針灸(如取穴天樞、關元、足三里)或艾灸,以溫通經脈。此證與「寒疝」「氣疝」有部分重合,然病位側重臍旁,臨床須辨證細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