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蟠腸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蟠腸氣

病名
蟠腸氣為中醫疝病之別稱,首見於《奇效良方》卷四七,屬「疝」門類之一。中醫所述之「疝」,泛指體腔內容物外突或氣血鬱滯所致之病症,其病機多與肝經循行、氣機升降失調相關,而蟠腸氣特指發於腹部或下陰,以氣滯絞痛、脹滿如蟠蛇纏繞為特徵者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鬱氣滯:足厥陰肝經循行繞陰器、抵少腹,若情志不遂或寒邪侵襲,肝氣鬱結,經脈拘急,可致氣血壅滯成疝。
  2. 寒凝脈絡:寒性收引,客於下焦,使經絡凝澀,氣血不行,發為蟠腸氣之劇痛。
  3. 濕熱下注:過食肥甘或濕熱內蘊,下注肝經,與氣血相搏,亦可形成局部腫脹絞痛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少腹或陰囊脹痛,時作時止,痛如蟠蛇纏絞,或見局部隆起,按之柔軟,遇寒加劇,得溫稍緩。
  • 兼症:或伴胸脅脹悶、噯氣、排便不暢,舌苔白膩或黃膩,脈弦緊或沉遲。

古籍論述
《奇效良方》以「蟠腸」喻其病狀,強調氣機纏結如蟲蟠之態。《醫宗金鑒·疝證門》進一步區分:「疝病多屬肝經,總由寒濕熱邪,與氣相搏而成。」指出其與肝經氣血失和之關聯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疏肝理氣:選用《濟生方》之「天台烏藥散」,以烏藥、木香、小茴香等行氣散結。
  2. 溫經散寒:寒甚者投「暖肝煎」(《景岳全書》),含肉桂、當歸、枸杞等溫通經脈。
  3. 清利濕熱:濕熱下注者用「龍膽瀉肝湯」,配伍龍膽草、梔子等清泄肝經濕熱。

針灸療法
取肝經之太衝、曲泉穴疏調氣機,配合任脈氣海、關元以溫下焦,寒證加灸,熱證用針瀉法。

附:與西醫學對應關係
中醫蟠腸氣之症狀,部分近似於西醫「腹股溝疝」或「腸痙攣」,然中醫著重整體氣血辨治,非僅以局部解剖立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