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蟠腸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蟠腸生

病名,又稱「盤腸生」,屬中醫婦科產難範疇,指產婦臨盆時因氣虛力竭,用力過度,導致腸道隨胎兒娩出而下垂之異常現象。此症首見於清·周登庸《續廣達生編》,書中載:「問蟠腸生是何緣故,是用力過度耳,產母平日氣虛,臨產用力努掙,渾身氣血下注,以致腸隨兒下。一次如此,下次又復如此,若能等到瓜熟蒂落,焉有此怪異?」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蟠腸生多因產母素體氣虛,中氣不足,復加臨產時過度努責,耗傷氣血,致使氣機下陷,固攝無力。腸道本賴中氣升提,若氣虛下陷,則腸道失固,隨胎兒娩出而外脫。此症與「子宮脫垂」「脫肛」等病機相似,皆屬氣虛下陷之證,然蟠腸生特發於產時,病勢急驟。

證候特點
產婦分娩時,除胎兒娩出外,兼見腸段(多為直腸)隨產道脫出體外,狀若蟠曲,故名「蟠腸」。多伴面色蒼白、氣短乏力、汗出淋漓等氣虛之象,嚴重者可見血氣兩虧,甚則暈厥。

中醫理論關聯

  1. 氣血關係: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強調「氣為血之帥」,產時氣虛則血失統攝,氣陷則臟腑失固。
  2. 衝任損傷:衝任二脈主胞宮氣血,若產時衝任受損,氣血逆亂,可加劇下焦失固。
  3. 脾胃虛弱:脾主升清,胃主降濁,脾胃氣虛則升降失常,中焦無力擎托下焦臟器。

歷史文獻補充
除《續廣達生編》外,明代《萬氏婦人科》亦提及「產腸不收」,描述產後腸脫之症,與蟠腸生機理相通。清代《醫宗金鑑·婦科心法要訣》進一步指出,此類病症多因「產後氣血大虛,中氣下陷」,主張以補中益氣為治則。

:蟠腸生與現代醫學「直腸脫垂」合併產道損傷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從氣血整體調治,強調「防病於未產」,主張產前調補氣血,臨產時勿妄用力,以順應自然娩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