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蟠蛇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蟠蛇癧

病名:蟠蛇癧,又稱「蛇盤癧」,為瘰癧之一種特殊表現,指瘰癧結核繞頸項串生,形如蛇蟲盤繞之狀。此症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卷三,屬外科癧病範疇,與風火痰毒凝滯、氣血瘀滯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蟠蛇癧多因情志不暢、肝氣鬱結,或肺腎陰虛、虛火內灼,復感外邪,致痰濕熱毒搏結於頸項經絡而成。其病位主要在肝、肺、腎三經,痰瘀互結為關鍵病理因素。

臨床表現
初起頸側或項後生結核,質硬可動,漸次增多,串連成串,盤繞如蛇形,皮色或如常或微紅。久則結核黏連,推之不移,或潰破流膿,膿水清稀,夾有敗絮狀物,形成竇道,纏綿難癒。

證型辨析

  1. 肝鬱痰凝:結核堅硬,脹痛不適,伴胸脅悶脹,舌苔薄白,脈弦滑。
  2. 陰虛火旺:結核微紅,午後潮熱,口乾咽燥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3. 氣血兩虛:潰後膿水淋漓,久不收口,面色萎黃,舌淡脈弱。

治法方藥

  • 肝鬱痰凝:疏肝解鬱、化痰散結,方用逍遙散合二陳湯加減,或內消瘰癧丸。
  • 陰虛火旺:滋陰降火、軟堅散結,方選知柏地黃丸合消瘰丸。
  • 氣血兩虛:益氣養血、托毒生肌,方用香貝養榮湯或八珍湯加減。

外治
未潰者可用陽和解凝膏外貼,或沖和膏調敷;已潰者則用九一丹提膿祛腐,生肌玉紅膏收口。必要時可配合火針或灸法,以溫通散結。

相關記載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提及瘰癧「小者為癧,大者為瘰」,而蟠蛇癧特指其盤繞之態;《外科正宗》則強調「痰毒凝滯筋縮」為其形狀成因,與現代醫學「淋巴結結核」或「慢性淋巴結炎」部分表現相類。

此症病程纏綿,需辨證精準,內外合治,尤重調理肝脾與滋陰清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