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泮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泮衍
泮衍為中醫術語,首見於《靈樞·病傳》,意指病邪或病理變化在體內擴散、蔓延的狀態。此概念與中醫對疾病傳變的認識密切相關,強調邪氣由表入裡、由淺至深,或循經絡、氣血運行而影響他處的動態過程。
理論基礎
- 病邪傳變
中醫認為,疾病發展並非靜止,邪氣可隨正氣虛弱或經絡通路而流竄。如《傷寒論》所述六經傳變,或溫病學派提出的「衛氣營血」層次遞傳,皆屬泮衍的具體表現。 - 經絡與氣血運行
邪氣可依附經脈系統擴散,如風寒初客太陽經,未及時解表,則可能內傳少陽或陽明;濕熱之邪亦可沿三焦瀰漫,上蒙清竅、下注膀胱,呈現泮衍之勢。 - 病理產物影響
痰飲、瘀血等病理產物一旦形成,可能阻滯氣機,進一步導致病變範圍擴大。例如,肝氣鬱結日久化火,火邪上炎可擾及心肺,下灼可傷及腎陰,此即泮衍的典型過程。
臨床意義
泮衍不僅是病理描述,更關乎治療策略。中醫強調「治未病」,需在邪氣未深入時截斷傳變途徑。如《金匱要略》云:「見肝之病,知肝傳脾,當先實脾」,即透過調理未受邪臟腑,防止泮衍惡化。
相關典籍論述
- 《靈樞·病傳》提及疾病「淫邪泮衍,血脈傳溜」,指出邪氣蔓延與血脈運行的關聯性。
- 《溫病條辨》論述溫熱病邪「由衛分漸次內傳」,亦屬泮衍範疇,強調透邪外達的重要性。
泮衍一詞,體現中醫對疾病動態變化的觀察,為辨證論治中預判病情發展的關鍵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