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滂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:滂溢
「滂溢」一詞源自《素問·著至教論》,形容氣血或邪氣如洪水般洶湧泛溢的病理狀態。其本義為「象大小湧流橫溢」,用以描述體內陽氣或病邪過盛,導致經絡、九竅等部位壅塞不通的現象。
經典文獻溯源
《素問·著至教論》提及:「病起疾風,至如礔礪,九竅皆塞,陽氣滂溢,乾嗌喉塞。」此段指出,疾病來勢迅猛如狂風雷電,致使九竅閉塞,陽氣過度亢盛而「滂溢」,表現為咽喉乾燥窒塞。此處「滂溢」強調陽氣失調,上衝壅滯,屬「陽亢」或「氣逆」之證。
中醫病機解析
- 陽氣滂溢:
陽氣本應溫煦周身,若因情志化火、外感熱邪,或陰虛陽亢,導致陽氣失控升騰,可表現為頭面熱脹、目赤、煩躁,甚則九竅出血(如鼻衄、咯血)。《內經》稱此為「陽氣者,煩勞則張」,與現代「高血壓」「肝陽上亢」等症有相通之處。 - 邪氣滂溢:
濕熱、痰濁等病理產物亦可「滂溢」流注。如濕邪泛溢肌表則見水腫,痰熱壅肺則咳喘痰湧,均屬邪氣瀰漫之象。此類病機常見於水腫、痰飲等病症。
相關證候與治法
- 陽亢滂溢:治宜鎮肝潛陽,方如「鎮肝熄風湯」或「天麻鉤藤飲」,佐以滋陰降火。
- 濕熱滂溢:治當清熱利濕,如「八正散」或「三仁湯」,通調水道以導邪下行。
- 痰濁滂溢:需化痰通絡,方選「溫膽湯」或「滌痰湯」,使痰濕從二便分消。
與現代醫學的關聯
「滂溢」之象可對應多種急性或亢進性病變,如腦充血、急性炎症水腫、代謝亢進(甲亢)等。中醫強調「調氣為要」,透過疏導滯塞、平衡陰陽,以恢復氣機暢達。
此概念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整體觀,將自然界的「湧溢」之象類比人體氣血失常,為臨床辨治外感熱病、內傷雜病提供重要思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