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龐鹿門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龐鹿門

龐鹿門,明代著名醫家,蘄州(今湖北蘄春)人。自幼師從李時珍,參與編纂《本草綱目》,尤其擅長考證蟲魚鳥獸及草木之性味功效,深得瀕湖(李時珍)之學術精髓。其醫術精湛,尤精於脈理,然性格謹慎,不輕易施治,直至晚年方出而濟世,臨床療效卓著。

龐氏臨證重視辨證論治,不拘泥成法。曾治一耳聾患者,病發數十日,眾醫皆從補腎論治未效。龐氏獨排眾議,辨為胃火上炎,濁陰不降,阻塞清竅,遂以清胃瀉火為法,僅一劑而癒。此案體現其「治病求本」的學術思想,強調臟腑氣機升降及火邪為病的辨治要點。

在中醫理論中,耳聾一症多責之於腎虛或肝膽火旺,然龐氏從脾胃論治,契合「九竅不利,腸胃所生」之經旨。胃經循行過耳前,若陽明胃火熾盛,可循經上擾清竅;且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,中焦壅滯則清陽不升,濁陰上逆,亦可致耳竅失聰。龐氏此治,既彰顯其對經絡循行與臟腑病機的深刻理解,亦反映明代醫家對「脾胃學說」的靈活運用。

其學術淵源上承金元四大家,尤重李東垣「內傷脾胃」學說,並融合李時珍對藥性的實證研究,形成「理脈辨證,藥證相符」的臨床風格。惜其著述未廣傳,然透過零星醫案,可窺其融匯百家、獨具慧眼的醫學造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