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龐銘本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龐銘本(生卒年不詳),字警庵,清代河南內鄉人,為中醫外科領域之重要醫家。幼年習儒,後轉攻醫術,尤精於外科,擅長治療奇難瘡瘍與無名腫毒,其臨證思路靈活,常自創新方,療效顯著,於當世頗負盛名。
學術背景與臨床特色
龐氏由儒入醫,深諳《內經》、《難經》之旨,並融合歷代外科典籍如《外科正宗》等理論,重視「辨證求因」。其治療主張「外病內治」,強調瘡瘍雖發於體表,實與臟腑氣血失和相關,故用藥常兼顧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與調理脾胃,如以黃連、金銀花配伍當歸、黃芪,體現「扶正祛邪」之法。
著作與方藥創新
龐氏著有《隨身錄》、《有定集》,內容涵蓋外科證治心得與驗方記錄。書中載有多首自擬方劑,如以「托裏消毒散」加減治療癰疽久潰不斂,或結合地方藥材特性改良古方,展現其「因證制方」的臨床智慧。其方藥特點在於:
- 攻補兼施:針對虛實夾雜之症,注重清解邪毒與補益氣血並行。
- 外用內服並重:除內服湯劑外,亦擅用膏丹外敷,如以紫草、白芷製膏療火毒瘡瘍。
學術傳承
龐氏醫術由子孫及戚友世代相傳,形成地域性醫學流派,影響清代中後期中原外科發展。其著作雖流傳不廣,但部分方劑仍見於地方醫籍抄本,反映其「簡便驗廉」的用藥風格,契合民間醫療需求。
龐銘本之成就,彰顯中醫外科「以通為用」的治療原則,其結合理論與實務的創新精神,為清代外科學增添重要一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